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体制变迁.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体制变迁:
历史回顾和文献评述
余永跃
内容摘要:
在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巨大变迁,
劳动力市场经历初始发育、分割和不平衡发展阶段,逐渐走向一体化。
文章回顾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扩张与发展的历史,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方
式改革的学术文献进行评述,并梳理这一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思路。
关键词:资源配置;经济体制;城乡分割;劳动力市场
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资源依靠行政安排配置,而不是通过市场配置,
不同劳动群体被分割,形成收入、就业和福利的制度性、结构性不平等。1978
年以来,劳动力市场率先在农村发育,并不断扩张和向一体化发展。在这种背
景下,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转换和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
重要领域。本文旨在回顾这一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和相关研究文献,总结、
探索这一领域的观察思路和研究取向。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是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有关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的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科尔内对改革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行政
协调观点(科尔内,1986;Kornei,1992).行政协调是与市场协调相对
立的经济运行协调机制。中央集权经济以行政协调为主,其基础是生产要素的
国家所有制,后果包括软预算约束、短缺等特有的体制现象。
在劳动力资源管理上,行政协调造成了劳动力短缺、在职失业和分配上的
平均主义倾向。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概念的划分并在劳动制度研究中具体化,
是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配置体制变迁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行政协调也是中国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科尔内的经验观察局限在前苏联和东
欧,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农业人口较少,二元经济特征不明显,这与改革前中国
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因此,科尔内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特有的城市乡
村二元经济下更复杂的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
20 世纪50~60 年代建立的户籍制度、劳动制度及相关制度造成了人口和劳
动力的城乡分割与其他形式的分割。首先,户籍制度区分了农业和非农业
两种户口性质,农业户籍人口不能向城市迁移;同时,建立了偏向城市的就业
和福利制度。这样,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农民和城市居民就
成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身份,制度性的城乡劳动力资源分割正式形成。其
次是地域分割。按照户口登记制度,城乡人口只能在户籍地居住,农村人口的
户籍地通常是出生地,也是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农民将终生在此地参加
集体生产劳动和收入分配。城市人口要在户籍城市居住和就业,跨城市流动非
常困难。最后是城市就业人口的单位分割。城市青年在学校毕业后,由本地劳
动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工作,在某个企事业单位长期甚至终生就业。不同单位之
间的工作变动可能性极低。城乡分割、地域分割和单位分割交织在一起,不仅
把人口分隔在农村和城市两个空间,也把个人的居住和就业限制在登记居住地
和特定工作单位。这样,以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为前提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受到
全面排斥,行政安排和计划调节决定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资源配置。
在劳动力资源分割的诸多形式中,城乡分割占据首要位置。从经济结构上
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发生刘易斯-费景汉转移,即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适时
转向非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少流向城镇,从而维系了非现代化的城乡二元
结构。从效率角度看,城乡劳动力资源分割造成城乡劳动力占有资源的严重不
均等,明显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从收入分配上看,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极大,
而城市内部分配严重均等化,不同城市、不同单位的市民之间只有一些量的差
别。
林毅夫等人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为计划体制下劳动力资源的城乡
分割、其他分割的原因和后果提供了理论解释(Lin 等,1996).中国传统的计
划经济体制是围绕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的。在资本稀缺条件下,发展资
本密集的重工业,不能依靠市场来引导资源配置,而必须通过计划分配机制把
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进行配置。这样就建
立了把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分隔的户籍制度及配套的城市就业和福利制度。制度
性、行政性分割式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微观技术效率
的损失。
关于改革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后果,一些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观察。
由于重工业偏向的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