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第一框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情境一:P79探究 提出问题:A.从当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看,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后,国家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什么? B.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 1.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之初,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必须发展工业,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2)建国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发展工业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财、物,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参照苏联的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剖析: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这一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办法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在计划管理上,一般是国家自上而下地层层下达指令性计划,规定企业生产的品种、数量、质量、成本、利润等;在财务管理上,实行统收统支,企业的纯收入和基本折旧全部或大部分上缴,开支由国家拨给;在物质管理上,国家对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资料实行统购统销、统一分配、限量供应的办法;在劳动管理上,实行由国家劳动部统一分配制度;在价格管理上,许多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把企业划分为中央管理的企业和地方管理的企业,把物质计划分为中央管理的物质和地方管理的物质等。 情境二:P80探究 提出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过哪些积极作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计划体制的作用 (1)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2)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提高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情境三:P81探究 提出问题:A.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B.这一社会现实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吗? 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与当时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热点透析: ◆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的任务超额完成。五年间,我国对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到493亿元。在实际完成的国家投资总额中,工业部门占56%。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占87%,轻工业占13%。1957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52年增长141%和25%。随着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原煤产量达到1.3亿吨,比1952年增长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飞机、汽车、化纤、大型机械等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分析点拨: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经济的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同时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经济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练习题 1.“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和建立时期,“一五”时期末主要经济表现是:①在所有制方面,形成过于简单划一,对小工业、小商业、手工业合并过多。②在工业管理方面,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过多,中央直属企业由1953年的2800个增加到1957年的9300个。③在财力支配方面,中央支配的比例偏高,地方财政和企业的奖励基金超额分成比较少。④在计划管理方面,直接计划的比重大大增加。⑤在物质分配方面,集中太多,由国家计委统分的物质1952年为55种,1957年达230种。⑥在劳动工资管理方面,用工形式逐渐向单一化发展,形成“大锅饭”“铁饭碗”的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