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东亚传统文化的根源农业传统及其现代转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一點,東亞文化傳統就是植根於農村、農業與農民的傳統。 * 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耕織圖,對於務農的生活是這樣的稱讚 。本作品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 東亞農民傳統在東亞各國接受工業的洗禮,從農業邁向工業化以後,我們看到漂泊的心靈逐漸出現,附著在土地上的單一主體性,用哲學的語言來講,走向多元的主體性。隸屬原則,以日本為例,家富長制已經走入了歷史的灰燼,並立原則是一個從縱剖面到橫切面的定義原則盛行。 * 在一個全球化時代,十七時代裡面臺灣農民的悲歌,最具體的表現是在白米戰彈客楊儒門事件。在二十世紀以前,農工的苦只是農工部門之間的不均衡關係,所導致的工商部門對農業部門的壓迫。二十一世紀以後,不再是國內脈絡裡面工壓迫農的問題,而是在全球脈絡裡面,強國凌虐弱國的問題,強凌弱的問題,可以上朔到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五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的GATT,叫做關稅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把農產品貿易在內的國際貿易擴大化、自由化,強國不僅是軍事大國,也是農業大國。 * 我們要從大量施肥以致於使農業捲入工業的宰制的慣行農法掙脫出來,邁向有機農業。慣行農法的哲學基礎是人定勝天,要用機械、肥料破壞環境,走向天人和諧,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新的希望。 * 好,我們今天這一講到這裡為止,今天的閱讀作業是我一篇一九九○年的文章,已經掛在網頁上面,這篇文章非常的長,希望對各位瞭解今天的授課內容有所幫助。 * 延伸閱讀是一篇我最近剛剛新寫的發表在農業界的「農訊雜誌」上面,「臺灣農村的黃昏」是我二十年前訪問臺灣西部農村的實錄,第三篇「北美麥田的省思」,到美國西部的農場去看麥田。 如果你還要進一步閱讀,我覺得以下三本書是非常好的,Tadashi Fukutake是我認為二十世紀日本的鄉村社會學第一流的學者,他的一本書,「Changing Japanese Rural Society: in Asian China, India, Japan」,1967年。 * 今天討論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農業傳統是東亞文化的資產或是負擔?或者兩者皆是?為什麼?第二個,展望21世紀的生態環保、自然資源與人類永續發展,「作為生命產業的新農業」如何可能?發揮想像力,我們今天的講課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 * * * * * 最近幾十年來,考古學的發展,為關於中國農業起源提出了新的說法。這新的說法基本上認為古代的中華文明發展農業傳統是多元的而不是單元的。只取於華北的農業,是一條線;但是另外一條線是起源於南方,起於新石器中晚期,在黃河流域種植樹、栗,可是另外一條線是在長江流域栽培水稻,從上古一直到西漢,長江流域是發展比較緩慢的,到了差不多第十世紀以後,也就是北宋以後,南方才開始逐漸奮起,中國的農業重心才開始往南移動。 * 換言之,最近幾十年來的研究文獻說中國農業的起源基本上是雙軌,華北的農業系統是黃河及其周邊附近的小臺地作為它的發源地,這是一條;那栽種的是玉黍薯、小米等,長江流域則是另外一個系統。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浙江余姚河姆渡鎮出土的人類最早的秈稻是到目前為止所知人類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這人工栽培的秈稻代表著南方農業的另外一條系統。 * 農業的疆域,南方在第十世紀以前,基本上是比較遲緩,但隨著中國歷中重心的往南移動,農業的疆域不斷的南移,中國農業疆域的南移可分為三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永嘉之亂(公元311年),第二個階段是從西晉到中唐(公元755年,就是所謂安史之亂,第三個階段是靖康之難,也就是從中唐到宋朝初年,(公元1126年,也就是公元第十二世紀),南方概念也不斷的被修正,在先秦的時候,所謂的南方是指黃河以南的地區。到了第七、第八世紀,唐朝的時候所謂的南方的定義是指長江以南。唐朝六祖壇經裡面,六祖是廣東人,廣東人在唐朝的時候是野蠻人的同意語。在六祖壇經裡面,六祖惠能被稱為獦獠,意為蠻子。但是到了宋朝(公元第十、第十一世紀)以後,南方奮起,農業重心往南移動,南方產生無限的魅力。南方奮起以後,農業的疆域逐漸南移,南方農業經濟非常發達,其知識份子的代表就是王安石,相對於北方的代表,就是司馬光。北方人研究歷史,南方人研究經學,即哲學。因南方經濟很好,所以覺得什麼都有希望。王安石代表南方的這種新的文化,宋朝時高層政治的新舊黨爭,其實就是南北人才的對抗,也就是南方中國與北方中國的對抗。 * 農業疆域南移,整個中國的政經及歷史的重心都往南移動。幾千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出的兩個值得注意的生產與分配方面重要的面向。第一個就是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遠在戰國中期就看到大量的文獻記載,鐵器和牛耕已經加入了農業生產行列。在戰國時代鐵製的器具開始出現,是農業的生產力提高,鐵製的工具出現是非常重要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