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级中学2015年上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题卷共七道大题,22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花团锦簇葳蕤五彩缤纷花团锦葳蕤五缤纷花团锦簇葳蕤五彩缤纷花团锦葳蕤五缤纷总之每年春天一到秋天到了夏天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C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D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沙场;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D.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康保裔并肩抗敌,直到敌军退去。各位将领多半丢失了自己的部队,只有李重贵与张凝保全部队回到驻地。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殁后,亲吏鬻器玩以偿。大将陷殁,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文”,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