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安全的行为方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强化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安全的行为方式
建湖县幼儿园 夏亦琴 邮编:224700
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显然保护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纲要》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在幼儿园必须受到充分的保护和照顾,同时强化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同样重要。
强化安全意识要着眼于幼儿的内化程度,培养正确的态度要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形成安全行为方式要着眼于幼儿的自觉主动。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安全的行为方式呢,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与途径:
一、整合各科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
整合各科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接受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的自我保护知识,是我们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在教给幼儿如何保护眼睛时,我设计了“小小眼睛真有用” 、“眼睛里的世界” 、“摸人” 、“眼球操” 、“眼睛生病了”“我看不见了”等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眼睛的功能,体验眼睛障碍的害处,教育幼儿怎样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养成正确用眼的好习惯;又如:在认识危险的火时,我设计了“灭火小实验” 、“消防灭火队” 、“失火了怎么办?”等系列活动。这样,在系列活动和游戏中,小朋友动手动脑,亲自参入活动,愉快的获得了自我保护的感性知识,并得到了具体的操作技能。
二、在各种活动中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1.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地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所以我们特别注重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例如通过游戏《找娃娃》、《我家住在哪儿》等活动,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物征,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利用角色游戏《红绿灯》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还在娃娃家游戏中放置了电话,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拨打电话,巩固他们对“110”、“119”、“120”等特殊电话号码的认识。
2.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深入安全教育,强化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设立了健康教育课程,保健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生活中一些安全小常识编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一些易懂的儿歌,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的语言,童趣的情景和活动的教具来帮助幼儿了解保护身体的重要性。教会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安全标志,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这样做对吗?知道那些东西不能吃,哪些动作不能做等等。
3.探索活动
一方面,让幼儿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挖掘他们的潜在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二期”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根据保育工作要求,源于实际,同大班老师共同开展了一次关于“生病”主题的探索,针对“为什么会生病”、“生病了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不生病?”等一系列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幼儿得到以下答案:(1)乱吃东西,衣服穿太少会生病(2)生病了要多喝水或果汁补充水分;生病了要吃药、打针、挂盐水(3)如果别的小朋友生病了就不能和他呆在一起,否则会传染等等。这说明孩子们已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保护。
4.随机教育
日常活动可对幼儿进行随机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在每日的晨检中,经常看到:嘴里含着糖果上幼儿园、在小口袋中偷偷放几颗小瓜子、将玩具含在嘴里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随时提醒,告诉他们这样做会产生的后果,帮助及时改正。另外,由于许多家长缺乏对安全知识的认识,给孩子配戴金链坠、生肖牌作为“护生符”;怕麻烦、图方便,用别针将幼儿的小手帕别在衣服上, 这些在家长看来,或许并不查觉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却隐藏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通过晨检短短几分钟的交流,反复强调、提醒,晓之以理,让家长意识到诸如金属小饰品、别针等一类东西,挂在孩子身上是一件危险的事,很可能造成孩子误吞而危及生命的后果。
5.家长工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很有必要,也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采取全方位的保护,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只有少数家长在平时生活中会教授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可见,我们还要进一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