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方翻译史1~语文学派.ppt

发布:2017-05-22约5.76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2 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 背景:11世纪时,托莱多成为西欧宗教与文化的 中心,大批的阿拉伯作品涌向西班牙,西方各国的学者也纷纷来到这里,从事拉丁文的翻译,形成一次翻译高潮。因此,成为了“翻译院”。 特点:1.国际性:主要体现在译者背景的广泛性 上 2.多途径:通过多种语言渠道将著作译介到西方 3.教会资助:得到了西班牙大主教的大理支持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的翻译事业,自古罗马的西赛罗(Cicero)、贺拉斯(Horatius)以来,翻译学学派林立,学说纷繁,国内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与评价也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由于不同学者对西方翻译流派划分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一度出现了流派名称混乱的情况,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需要统一的参照标准,才能有益于学术对话与交流,学术研究中流派的形成是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流派意识体现了清晰的理论意识,因此,某一学科的发展史往往体现为学科内不同学派或流派的此消彼长,相互继承,或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功能学派,目的论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哲学学派,女性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 十大学派 语文学派(the Philological School) 翻译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原文(the source text),可以说,原文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检验译文的重要参照,因此,原文自然而然地成了翻译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纵观中西译论史,原文在各个翻译理论家、各个学派的理论当中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差别极大。大体上讲,传统译论当中,原文处于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心地位。 研究方法:语文学,主张翻译是艺术,把翻译视为原作者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译文注重神韵,要求译文和原文一样能够给译入语 读 者 带 来 美 的 感 受 。 主要特点:以古典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夸大对翻译主体作用,表现其经验性和非系统系。 框架图 1. 古代翻译 时间:自公元前3世纪共和国中期即罗马鼎盛时期起,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覆灭止 背景:提起西方文化可以说是“言必称希腊”,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影响深远。与随后兴起的罗马文明相比,人们也常称“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文化的辉煌之处在于其和谐之美,希腊有美轮美奂的希腊神话传说、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和怜悯之情的希腊悲剧和无可超越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等。罗马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凝重之力和世俗英雄主义,罗马在军事,法律和城市建设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但外在力量盛极一时的罗马面对精神文化上发展超过自己的希腊往往也自惭形秽。 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早期对希腊神话传说、戏剧和后期宗教经典的翻译文化实践展开的。罗马对希腊文化的模仿、翻译和改编( 这种模仿虽然显得粗鄙) 使希腊文化的因子融入罗马文化的机体中,并在后来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发扬。古罗马是西方翻译理论的源头。译者在译介希腊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早期西方翻译思想,也开启了西方翻译史的源头。 1.1 早期翻译第一阶段 公元前6世纪,罗马从原始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对外扩张,占领了希腊。当时罗马势力刚兴起,希腊文化高出一筹,罗马文化开始进入模仿希腊文化的阶段,希腊作品被罗马译者奉为至宝,在翻译中亦步亦趋,紧随原文,唯一目的在于传递原文内容,照搬原文风格。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要人物及其理论 1.1.1 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鼻祖 罗马史诗和戏剧的创始人,最早的翻译家 用拉丁文所译的《奥德赛》成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一大高潮的先导 (《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谭载喜 《中国翻译》1999年第5期) 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罗马神的名字取代原名 1.1.2 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 古罗马历史剧作家 翻译了六部悲剧,三十部喜剧 使用了两出希腊剧合成一出罗马剧的手 法创作出新型的“混合喜剧” 1.1.3 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 古代最有影响的拉丁诗人,被誉为罗马文学之父 主要著作《编年史》 通过翻译把希腊的 六步韵律法移植到罗马,改革了拉丁语诗的创作法,为罗马的诗作开辟了前景 《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谭载喜 《中国翻译》1999年第5期 自安德罗尼柯开创西方文学翻译的先河之后,一大批与安德罗尼柯同时代或随后的罗马诗人、戏剧家、哲学家、修辞学家都投身到了翻译,如饥似渴地把大量希腊史诗、戏剧等文学典籍翻译介绍给罗马读者,从而在罗马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希腊文化、文学热。这些早期翻译家中包括与安德罗尼柯齐名而被共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