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使用者内在动机对网际网络传递幸福感之研究-以脸书为例-大仁科技大学.doc

发布:2017-04-18约9.79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使用者內在動機對網際網絡傳遞幸福感之研究-以臉書為例 王宗松1 郭芳廷2 1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1tswang@.tw *通訊作者:tula07030@.tw 關鍵字:因素分析,社會支持,需求滿足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討臉書使用者之內在動機對網際網絡是否傳遞幸福感之研究。屬量化研究並採用Likert的5分問卷量表,共計回收551份問卷。經敘述統計、因素分析及統計檢定過程,研究探討使用者於使用行動載具後之感受,結果顯示使用者之內在動機對「需求滿足」沒有顯著差異。但對「社會支持」有著顯著差異,而「需求滿足」和「社會需求」對於使用者的「幸福感」有著正向影響。 前言 2004年成立至今的Facebook(臉書)究竟藏著怎樣的魔力呢?起初從美國的知名大學發跡,年輕的發明家馬克.佐克伯(Mark Elliot Zuckerberg),他將心理學課程上所學習到的人性,和他的的程式設計天分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合。Facebook滿足的當初,十分重視交友需求的年輕人。根據Facebook中文部落格最新統計指出:至今2013全球各地已經超過9.8億的用戶(台灣約1330萬人)使用Facebook(臉書),用戶中有50%每天登錄,活躍用戶每日平均停留55分鐘,一般用戶停留25分鐘,而每位用戶擁有130位以上的好友。 Facebook(臉書)能成功之處在於它聯結的功能,「六度分隔理論」巧妙的應用串起了「人際關係」。開發出各種應用程式來發佈訊息,建立朋友之間的連結,建構出人際關係,減少個體間的距離感,並塑造出一種特殊歸屬感。Facebook最令人著迷的特點在於隨時隨地都可以上臉書了解朋友的「動態」,按「讚」的訊息的回應,「分享」朋友間彼此的資訊,藉以增加人際的互動。Facebook(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伯(Mark Elliot Zuckerberg)說:「我堅信,人們最感興趣的事物,其實就是人。我相信人們總是喜歡做那些使自己開心的事情,為了使自己開心,他們需要了解自己身邊的世界,了解自己身邊的人。」任何人都從心底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或者找到與自己興趣、志向相同的朋友,因為這樣需求產生了動機。聰明的臉書提供了這樣一個渴望交流的平台,讓許多人得到需求的滿足。將社群視為一個面,那麼個人即是一個點,串起點跟點的那條線就是人際關係,人際關係連接了個人與個人此種的關係可以展開為朋友、血緣親屬…等。人際關係本身就是人的基本社會需求之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馬斯洛(Ahraham Maslow)在1954年提出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chy theory)分析人的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展現、愛與美的追求等需求。個人需透過社會團體、人際間互動力量能獲得個生活的需求感到幸福。張弘文、邱文芳(1996)提出人際關係的建立,來自人際吸引力相吸的因素(1)時空的接近(proximity):時空的接近,使人容易獲得有關,另外一個人的訊息資料,而得以知曉對方具備了令他欣賞的屬性。(2)喜歡反應之回饋交流(reciprocity of liking):能夠獲得他人的社會讚許,是一般人想具備的強烈社會動機之一。(3)態度相似:志同道合是友誼的基礎,而引起人際吸引。(4)需求互補(compiementarity of need system):如果互動的兩個人,雖然彼此的態度觀念不相同,但是一方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正好可以滿足另外一方的心理需求,則彼此間將產生強烈的吸引力。(5)能力(competeuce):能幹聰明的人總比平凡庸碌的人令人激賞喜歡但是一個的能幹勝任程度與他人之喜歡關係有一定的限度。(6)外在吸引力(phyical attractiveness):外貌對第一印具有相當份量的影響,例如長的美的小姐就有許多人追求,美有被合理化的解釋,顯示了美是好的月暈效果。臉書能製造讓個人有如上特點以增加吸引力進而達到人際關係的增強效果,例如:(1)時空的接近:網路的社交平台能產生「近在眼前」的效果。(2)喜歡反應之回饋交流:臉書平台的讚、分享等功能。當個人受到臉書正向的回饋時,就會感到快樂,而所謂得快樂就是幸福感(Wilson,1967)。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正向的心理感受,當個人對於此刻或是全部生活中,一種感到實現自我、生命有意義且愉快的 一種持續感覺(Buss,2000)。因此本研究者認為 Facebook能帶給使用者幸福的議題值得探討。 文獻探討 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在1954年提出的需求層次論 (need hierarchy theory)解釋了人格形成與動機發展的一些觀點。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來說,人類生存成長的內在力量是動機,但是動機由多種不同的性質的需求所組成,各種需求之間先後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