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doc

发布:2017-08-30约2.4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摘要 创新思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应结合生物教学的特点,通过科学的培养,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培养创新思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现代教育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合作式、尝试式、平等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的程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具体方法如下: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造思维环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诱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悬念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 “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制造矛盾,设疑问难,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人体内脂肪在细胞内能够转变成蛋白质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连续思维,纵横递进,提高思维创造性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在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2)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3)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吗?遗传信息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吗?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5.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善于由A事物想到B事物,又善于反过来由B事物想到A事物的心理过程,称为逆向思维。生物教学实践证明,不断有意识地锤炼学生的逆向思维,不仅使学生的正向思维更加熟练,而且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会不断提高。尤其是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自己未曾发现或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5.2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探索,以寻找更多、更新答案的思维方式。生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