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填补“90后”学生的情感道德缺失.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教学,填补“90后”学生的情感道德缺失
摘要:情感道德观,即指人的人格。情感道德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教育目标之一。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观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但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情感道德观这一教学目标却无法落到实处,加上90后学生还出现严重的情感道德缺失等问题。因此,填补“90后”学生的情感道德缺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历史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填补学生的情感道德缺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若干看法与建议,旨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魄和健全的人格,进而健康积极地成长。
关键词:历史教学 90后 情感道德缺失 填补
情感道德观,即指人的人格。情感道德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教育目标之一。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观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我国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人格培养的要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1】并明确要求历史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被多老师淡化更有甚者,认为这一环节无关紧要,可有可无。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负面心态多 “时代人”的浮躁心态,“无关人”的冷漠心态,“对立人”的叛逆心态,“多余人”的悲观心态心态决定状态。反叛、放纵、暴力、犯罪、性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自我中心意识过强,感情容易遭受挫折,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凡事从最坏的地方想,往最糟糕的结果想,消极思维占的比例比较大,有着挥之不去的心理阴霾。会有轻生的念头生活在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身上多是个性的张扬;因为没亲身经历过历史的沉痛,政治和历史的负累……
(三)责任家长对孩子,家务劳动依赖90后实践能力不够,创新精神不足,艰苦奋斗意识弱,耐挫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差,对父母、家人缺乏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夸大“代沟”的存在,单方面认为观念陈旧落后,和一有意见分歧往往表现得情绪激动、行为失控,觉得根本不理解自己,完全是在为难自己,有意和自己过不去。90后学生在QQ资料都不约而同地用全拼输入法或者网络里复制到的繁体字,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文字开始的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师,每个生活在家长身边的孩子模仿家长的为人处事习惯和方式而成长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是大于任何一种教育影响。有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精神垃圾,侵蚀、毒害孩子纯洁的心灵,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网络沉迷重 “网络成瘾”了不会合理利用网络,在网上浪费时间过多,而泛滥的网络色情信息,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90后诱惑力比较大。青少年打着网络学习交流和查找资料的幌子,彻底放松放纵自己,整天泡在网络上、网吧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使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竞争日益激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渴求日趋强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增加,这样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人们急功近利、人际关系淡漠、重利轻义的思想心态,这些思想影响到了在校读书的。 另外,应试教育的这支“指挥棒”仍在影响着很多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标准。多数人以成绩的高低论英雄。因此,课堂上重知识轻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样,学生的情感道德观的有效形成自然受到影响。
三、主要措施:
针对90后学生的情感道德观缺失,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堂,来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使学生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
然而,要通过历史教学去填补90后学生情感道德缺失,有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学生会喜欢历史课。因而,必须遵循两个原则:激发兴趣,潜移默化。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得以实现: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方式”。随后,沉默,沉浸其中,与学生作着心灵上的交流。这时课堂上大概有十五秒钟的沉默。我没有去打破这种沉默,而是“倾听”这种沉默,我知道学生们随着电影和我的语言,沉浸于那个强烈的思乡情感中,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用“沉默”在感知历史事件,增强爱国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直观教学,是培养情感道德的重要手段。
教育家裴斯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