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9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研究[摘 要] 目的:探讨本院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内科2009~2010年收治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并经胃镜检查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急性应激性黏膜病变、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复合性溃疡、胃癌,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收治人数呈上升趋势。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目前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中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病死率有所上升。应加强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大力推广急诊内镜诊治,同时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转送外科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UGB)是临床常见急诊之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胆囊等病变以及胃空场吻合术后空场上段病变引起的出血。可发生在各年龄阶段,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出血原因多,有时因不能及时明确诊断而延误治疗,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都有益处[1]。为了解出血原因、诱发因素以及诊治规律,对本科2009~20010年收治住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因呕血和(或)黑便以上消化道出血于本科住院,并于24~96h内经胃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的患者90例,男75例(83.1%),女15例(16.9%),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1.08岁。其中40岁以下22例(24.3%),40~60岁40例(44.0%),大于60岁28例(31.7%)。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Chi-Square检验。
2.结果
2.1临床表现
9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或黑便,上腹部压痛,中度及重度出血者在短期内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晕厥、乏力、冷汗、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和血压下降。
2.2诊断
全组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7例,胃溃疡20例,复合性溃疡13例,糜烂性胃炎10例,胃癌4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并消化性溃疡而出血来自溃疡1例。
2.3治疗方法
主要是止血和原发病的治疗。主要措施:当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或胃胀、恶心的情况下应禁食;对非大量出血的患者应尽早进食,给与冷流质饮食,合理应用止血药,如氨甲环酸、立止血、安络血等;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通过胃镜在曲张的静脉处行曲张静脉套扎术,同时在应用止血剂基础上,给予抗酸、胃黏膜保护剂及生长抑素类似物微量泵持续泵入;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输血等抗休克措施。经保守治疗24h后仍出血不止或血压正常又再次大出血,既往曾有多次严重出血者,血压不稳定者,急转外科手术治疗。
2.4治疗预后
全组病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83例治愈出院,死亡6例。
3.讨论
3.1出血原因
呕血和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常见的出血病因有:①溃疡病,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原因,本组溃疡病66.1%,占居首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以男性青年人较多见,出血诱因多与饮酒、劳累、情绪紧张、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等有关。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相符;②胃癌,多为中年以上,发病率有日渐增多趋势,且通常为年轻人。由胃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也日渐增多;③肝硬化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为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④非甾体类抗炎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溃疡并由此发生的出血增多;⑤各种胃炎[2]。
3.2病因诊断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在抢救治疗的同时,要对出血病因作出初步诊断,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在消化道出血病因中占首位,出血多有急性发作表现,上腹部疼痛,出血后腹痛缓解,自觉较前舒适,如腹痛不减,可有再出血的可能。胃癌多为中年以上,有短期上腹痛或慢性节律性疼痛,持续反复黑便,但贫血和失血不成比例。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出血量大,病情凶险,大量呕血,休克多见。急诊内镜检查目前认为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及部位的最好办法,一般主张在出血后24~48h进行紧急内镜检查,其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同时还可经内镜进行止血治疗。X线钡餐检查最好在出血停止和病情稳定数日后进行。内镜检查如无阳性发现,而患者扔有活动性出血,可采用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多可明确诊断。
3.3治疗
主要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急诊手术。轻度出血者,卧床休息,暂禁食,配合止血药、抗酸药,补充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即可。中度以上出血者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