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MRI在乳腺癌诊断中临床体会.doc

发布:2017-09-02约2.8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MRI在乳腺癌诊断中临床体会[摘要] 目的:评价磁共振(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46例经手术和病理切片证实的乳腺癌患者进行MRI检查,记录并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在此次调查中MRI对乳腺癌的检查敏感性达到100%,确诊率达95.56%。结论:MRI的高分辨率和高检出率及其无辐射、可以反复多次、连续操作而无危害的优势使其成为目前最有效且最安全的检查乳腺癌的方法,但是其检查费用高,微小针尖状钙化灶不敏感,良恶性表现存在重叠等局限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乳腺癌;早期乳腺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1(b)-080-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多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46例经手术和病理切片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8~76岁,平均45.6岁。其中,浸润型导管癌26例,小叶癌4例,单纯癌7例,原位癌9例。 1.2 检查方法 1.2.1 体位: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双乳自然悬垂于专门的乳腺相阵列表面线圈的双孔内。扫描方位根据需要采用横轴位、矢状位或冠状位。 1.2.2 常规扫描:常规定位,采用自动回旋序列,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法序列,检查时选择采用T1WI、T2WI和脂肪抑制T2WI。T1WI可以观察乳腺脂肪和腺体的分布情况,而T2WI能较好地识别液体成分如囊肿和扩张的导管。扫描层3~4 mm,无间隙。扫描范围包括全部乳腺,必要时包括腋窝。 1.2.3 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包括动态增强和静态增强。动态增强检查采用三维快速成像技术,动态扫描1~2次/min,延迟7~10 min并采用脂肪抑制技术。静态增强用sE序列T.WI+SPIR,FOV 300 mm,RFOV 50%,横断位做25层,层厚4 mm,无间隙。用的对比剂为Gd-DTPA,所用剂量为0.1~0.2 mmol/kg,采用静脉内团注法。 1.2.4 观察形态学信号的改变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1.2.5 必要时加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2 结果 本院46例乳腺癌的MRI检测结果:确诊44例(95.56%),误漏诊1例(2.17%),待定1例(2.17%),阳性46例(100.00%)。MRI对乳腺癌的检查在此次调查中敏感性达100.00%,确诊率达95.56%。 3 讨论 3.1 区别恶性和良性病变 乳腺癌在病灶形态、边界、信号强度以及内部结构、ADC值上与乳腺良性病变有较大差异[1]。病变形态和边界:大多数乳腺癌形态不规则,呈星芒状、蟹足样或针刺样,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少数乳腺癌可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或边界部分清晰,部分呈细小毛刺样,与良性病变难以区分。病变的信号和强度:病变组织内部细胞、纤维成分及水的含量不同导致其在T2WI上呈现不同的信号强度。病变的内部结构:乳腺癌病灶内多有液化、坏死、囊变或纤维化,有的可合并出血,因此表现为混杂信号。肿块周边结构的改变:肿块周边可出现乳头凹陷,水肿,乳晕皮肤增厚,乳腺后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2]。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值不同:在DWI上,ADC值越小,信号越高,ADC值越大,信号越低。恶性肿瘤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及正常组的ADC值。Degani H等[3]发现,乳腺腺瘤比乳腺癌的细胞外空间大得多,表明腺瘤细胞外水含量高,这可能是良、恶性病变ADC值差异的机制。 3.2 MRI检察乳腺癌的优势 随着乳腺专用线圈的不断发展、快速成像序列的问世,MRI特别是增强MRI已成为最有前途的乳腺癌诊断手段,能够检出乳腺钼钯X线摄影阴性及临床上隐匿性早期乳腺癌和小乳癌[4]。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更是提高了MRI对乳腺癌的检出率[5]。MRI已是当前被认为能检查出乳腺癌多灶性病灶和多中心病灶的一种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6]。除了其高分辨率、高检出率外,MRI无辐射,可以反复多次连续操作而无危害,也是其作为乳腺癌检查手段的一大优势。 3.3 MRI检查乳腺癌的局限性 ①检查费用高。这算是MRI检查乳腺癌的最大局限性,使得其即使有再好的临床效果也难以广泛推行。②良、恶性病变在MRI表现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对不典型MRI表现的病变应进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