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华民族_礼仪之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世博会礼仪小姐;世博会的不文明现象;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安德鲁·卡内基;良好的人际关系者,可使工作成功与个人幸福获得率达85%以上
1.针对10000人的记录进行分析,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只占15%;
2.某年度某地区被解雇的4000人中,不称职的占10%,人际关系不好者则占90%;
3.根据5年的跟踪调查,人际关系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劣等生高33%。;;
1840 1919
古代礼仪起源与两大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
二是祖先信仰:;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
现代礼仪的发展
; 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来打扮自己。而他们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葬仪。
;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应是制礼第一人; 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奴隶社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糟粕为核心的礼仪: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化和衰弱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等,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满汉入关后,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使其复杂化,显得虚浮、繁琐。
;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现代礼仪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代生活为基础,表现出了新的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1. 宗教信仰仪式(原始社会礼仪)
2. 典章制度(如:国家机构设置、官吏考选、君臣等级)
3. 礼节仪式(祭祀、冠婚、宾客等)
4. 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祭祀之事为吉礼 ; ;宾客之事为宾礼 ; ;嘉礼 ; “礼仪” = 礼 + 仪
“礼”本意是敬神和用来表示敬神
而举行的各种仪式。后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制度和规范
“仪”指的是礼的仪式、仪节。
礼仪:与社会制度、人民文化素质、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所说的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关于对他人的态度的外在表现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时,表示尊敬和友好的言谈和行为。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侧重于表现人的道德水平、文化层次、文明程度。
;礼貌的表现形式
仪容、仪表、仪态
语言、谈吐
着装、服饰、发型
面部表情、姿势
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态度;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祝颂、问候、致意、哀吊、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具有形式化的特点,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貌行为。
;
现代礼节主要包括:介绍的礼节、握手的礼节、打招呼的礼节、鞠躬的礼节、拥抱的礼节、亲吻的礼节、举手的礼节、脱帽的礼节、致意的礼节、作揖的礼节、使用名片的礼节、使用电话的礼节、约会的礼节、聚会的礼节、舞会的礼节、宴会的礼节等等;是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规定的形式和程序的规范活动。
仪式的内容和形式:迎送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等。;指的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等内容。
仪表属于美的外在因素,反映人的精神状态。
一个人的仪表有年龄、职业、长河上的不同要求;礼仪的特征
;礼仪的作用
;礼仪的原则
;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1.参加升国旗仪式应注意什么?
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