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教学课件作者高美兰白树全主编第3章钢的热处理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编:高美兰 白树全 3.3 钢的退火和正火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 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 以大于υk的速度快速冷却,以获 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 理工艺。 目的: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是强化钢材最重要的工艺方法。 M+A′ 钢的淬火 钢的退火 钢的正火 蘸火 冷却速度快,热应力和组织转变应力大,工件易变形和开裂; 淬火(+回火)一般是最终热处理,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3.4 钢的淬火 (1)淬火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 Ac3 + 30~50 ℃ (过)共析钢 :Ac1 + 30~50 ℃ 合金钢——比相同含碳量的碳钢高 碳钢——以铁碳相图为依据 850 782 40Cr 830 780 45 T/℃ Ac3 /℃ 钢号 3.4 钢的淬火 ——淬火工艺 (2)淬火保温时间: 用经验公式τ=αKD估算 常用冷却介质:水、油、盐或碱的水溶液 冷却速度: 盐水 > 水 > 盐浴 > 油 理想的冷却介质: 在保证淬后获得M的前提下,又不造成开裂,且变形最小 。 3.4 钢的淬火 ——淬火工艺 (3)淬火冷却介质 ① ② ④ ③ ①单介质淬火:碳钢→水;合金钢→油 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 缺点:淬火件质量较低、热应力大 ②双介质淬火:水—油;水—空气 优点:能保证淬火件的质量要求 缺点:操作难度大、热应力大 ③分级淬火:转变产物→ M; 优点:热应力小,工件不易变形; 缺点:操作难度大 ④等温淬火:转变产物→ B下; 优点:综合性能及尺寸精度高、不需回火; 缺点:工艺复杂、成本高 3.4 钢的淬火 ——常用淬火方法 淬透性:是指钢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通常以在规定条件下获得淬硬层深度来衡量。 淬硬(透)层越深,表明淬透性越好。 决定于υK,υK越小,A越稳定,淬透性越好。 淬硬性:是指钢在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决定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好。 淬透性≠淬硬性 3.4 钢的淬火 ——钢的淬透性 淬透性值的表示: 半M区到水冷端距离 半M区硬度 如: 淬透性曲线的测定——末端淬火法(端淬试验) 3.4 钢的淬火 ——钢的淬透性 加热 淬火钢 Ac1以下保温 冷却 室温 定义: 目的: 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防止工件变形与开裂 稳定工件组织及尺寸; 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马氏体的分解 残余奥氏体的分解 碳化物的析出和变化 α相(F)的回复和再结晶 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及性能变化 3.5 钢的回火 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及性能变化 回火阶段 组织变化 内应力 体积 性能 回火后组织 (一) <200℃ (二) 200~300℃ (三) 300~400℃ (四) >400℃ c/a? 1 c/a> 1 c/a>1 c/a=1 ε Fe3C Ar B下或M回 马氏体分解 M H 不变或略 δ、ψ、ak 略 含C过饱和 α(针)+ ε (点) M回 马氏体分解 残余奥氏体分解 (略) σ、H (略) 脆性 M回 1 马氏体分解 碳化物聚集长大 α相(F)的 回复和再结晶 消失 H δ、ak > M回 σ、H 较高 弹性 最佳 σs 最佳 针状 F +颗粒状Fe3C T回 σ、H δ、ψ、ak 综合性能 最佳 等轴 F +颗粒状Fe3C S回 ——回火的种类和应用 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轴类零件、齿轮和高强度螺栓、连杆等 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索氏体 25~35HRC 500~650 高温回火 用于各种弹性零件,如汽车弹簧和热作模具 具有较高的弹性和一定的韧性 回火托氏体 38~50HRC 350~500 中温回火 用于工模量具、滚动轴承及表面处理件 保持了淬火M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韧性提高,内应力和脆性有所降低 回火马氏体 58~64HRC 100~250 低温回火 用 途 特 点 回火组织及硬度 回火温度/℃ 回火工艺 ※ 调质处理 = 淬火 + 高温回火 3.5 钢的回火 ——回火后的性能: 影响回火后性能的关键因素:回火温度 3.5 钢的回火 回火脆性的概念 第一类回火脆性 250~350 ℃(低温、不可逆) 产生范围:所有钢 防止措施: 避免在该脆性区回火; 钢中加少量 S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