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三十八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doc
PAGE
4-
三十八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详细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 ()
A.西方科学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
B.民族工业萧条技术无用武之地
C.人们对西方文明相识不断深化
D.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科学指导
【解析】选C。近代化从器物到思想层面,“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详细的技术”“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表明人们对西方文明相识不断深化,故选C;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理论始终不断取得新突破,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应当是内因,解除A;“新文化运动期间”民族工业是短暂春天而非萧条,解除B;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解除D。
2.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持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是指它 ()
A.主见民主共和
B.深化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解析】选D。“持续”和“补课”说明二者本质的相同点和表现形式的差异性。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说都是反封建,其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持续和“补课”表现为彻底抵制封建正统思想。
3.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指责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
A.宣扬科学学问的须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办法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解析】选D。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A为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故A错误;B不能与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联系起来,故B错误;C不符合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故C错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状况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D正确。
4.诗人徐志摩(1896-1931年)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验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学问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肯定的片面性
【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时间“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二是抓住关键信息“相对论”“民约论”。此时,新文化运动主要宣扬民主与科学,对青年学问分子产生重大影响。故B正确。
5.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扬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须要,成为革命的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提倡社会变革,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解析】选B。康有为借助孔教和陈独秀批判孔教都是因为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康有为借助孔教是为了削减阻力,陈独秀批判孔教是为了宣扬民主。他们都是为了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A、D符合陈独秀,C符合康有为,B是两者所反映的共性问题。
6.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殊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
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
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
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古代文学艺术得到推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故A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宣扬民主和科学,不是致力于传播古代文艺,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古代文学的看法,不能理解为为近代文学确立规范,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中没有借古为今服务的特点,故D错误。
7.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志向与好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土的详细问题的解决“有不能非常分别的关系”。材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B.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好用性
D.李大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
【解析】选C。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时,马克思主义才刚刚传入中国,还没有成为主流,故A错误;材料说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志向与好用两个方面,看不出重视其理论体系,故B错误;材料“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土的详细问题的解决‘有不能非常分别的关系’”,可以说明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好用性,故C正确;李大钊是在中国领先举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