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 第二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ppt

发布:2017-11-09约5.92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地质学 第二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 2.1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概述)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形状)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形状)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形状)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物理性质)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物理性质)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物理性质)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物理性质)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物理性质)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物理性质)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常见矿物)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常见矿物)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常见矿物)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常见矿物)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常见矿物)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常见矿物)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常见矿物) 2.3 组成地壳的岩石(结构构造) 2.3 组成地壳的岩石(岩浆岩) 2.3 组成地壳的岩石(沉积岩、变质岩) 2.3 组成地壳的岩石(岩石的分布) 本章学习要求与习题 *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谢文伟 谢宇飞 制作 第一节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氢 钛 镁 钾 钠 0.15 H 4.15 Ca 钙 0.57 Ti 5.63 Fe 铁 2.33 Mg 8.23 Al 铝 2.09 K 28.15 Si 硅 2.36 Na 46.30 O 氧 (据刘英俊等,1984) 地壳主要元素质量分数(wB/%) 从表中可以看出,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分布极不均匀:O、Si、Al、Fe、Ca、Na、K、Mg、Ti、Mn十种元素占地壳总质量的99%,而其他元素的总和还不到1%。 第二节 组成地壳的矿物 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组成岩石或矿石的基本单元。 单质矿物——由单独一种自然元素组成,如石墨(C)、金(Au)。 多数矿物是由几种元素化合而成的,如:黄铁矿(FeS2)、方解石(CaCO3)、石英(SiO2)。 黄铁矿FeS2 方解石CaCO3 橄榄石(Fe,Mg)[SiO4] α–石英晶簇 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体形态出现的(固态矿物),其中大多数为晶质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呈有规律的排列,相互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化学键性不同构成不同的晶格类型。晶体又分为显晶质体和隐晶质体。 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律,不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又分为玻璃质体(火山作用形成的)和胶质体(沉淀作用形成的)。 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物理性质,这是识别和鉴定矿物的重要标志。 显晶质体 隐晶质体 非晶质体 (据常丽华,2006) 1.矿物单体的形态 是指矿物单个晶体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形状: 一向延伸型晶体 柱状、针状、纤维状等 如:石英、绿柱石、电气石、石棉等 二向延展型晶体 板状、片状等。 如: 云母、重晶石等 三向等长型晶体 粒状。 如:石榴子石、黄铁矿等 一、矿物的形态 矿物的形态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还可以了解矿物的生成环境。 *图片引自 *柱状 *粒状 *板状 片状 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是以集合体的形态出现,指的是同种矿物的不规则连生体。 隐晶和胶态集合体 显晶质集合体——柱状、针状、纤维状、板状、片状、粒状集合体。 分泌体:如玛瑙; 结核体:如鲕状、豆状、肾状赤铁矿; 钟乳状:如方解石钟乳; 致密块状和土状块体:蛋白石、高岭土等。 土状 豆状 分泌体 柱状 片状 柱状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自然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等所呈现的光学现象。 主要有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 颜色——是矿物吸收可见光后所呈现的色调。在矿物的新鲜面上直接观察到的颜色。 条痕——是矿物在较硬的瓷板上刻划 后所留下的粉末颜色。 条痕色与矿物颜色可以一致(如褐铁矿)也可以不一致(如黄铁矿),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橘红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铅灰色 铜黄色 褐色 黑色 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程度(以厚度0.03mm为标准,通常在矿物碎片边缘观察)。 透 明:水晶、冰洲石 半透明:闪锌矿、辰砂 不透明:黄铁矿、菱铁矿 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金属光泽:方铅矿、黄铜矿 半金属光泽:磁铁矿、黑钨矿 金刚光泽:金刚石、闪锌矿 玻璃光泽:石英、长石、方解石 非金属光泽:油脂光泽、珍珠光泽(云母) 丝绢光泽(绢云母)、蜡状光泽(叶蜡石) 土状光泽(高岭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