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化学勘探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球化学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和地质体(水圈、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天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及分布;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及某些天体中进行的化学作用,揭示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演化,即研究各种地质体中化学元素的平衡、旋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通过系统测量天然物质的地球化学性质,发现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异常的一种调查方法。天然物质可以是岩石、铁帽、土壤、水、水系沉积物、冰积物、植物或气体等。所测量的地球化学性质主要是元素的含量。
研究内容 1油气物质(有机质)的分散和集中的基本规律及其和环境的地球化学关系;2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变化和特征(异常的研究);3根据异常建立模型;4根据异常模型确定油气勘探区;5研究与油气伴生的其他矿产
油气化探的理论依据 1油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2地球化学基本理论3含油气盆地和化探异常4温度、压力对化探异常的影响
地球化学场概念; 由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的各种地球化学指标的特征变化空间。将地球化学背景和发育在其中的地球化学异常,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Cij=Fi,j(x,y,z,t)
地球化学场强调的是在同一点上各种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动态关系
概念的理解 :1场是人为确定的一个区域、一个范围;2地球化学场—地化异常的集合;3该区域内,地球化学作用过程是唯一的;4地球化学作用(物源和地化环境)发生变化,场随之变化;5现存的地球化学场可能是多期次场的叠加;6地球化学场内多参数的相互关系是能较准确确定地球化学作用和地球化学规律的条件;
影响地球化学场介面平衡的作用
1、吸附作用 由于矿物或者岩石颗粒表面电荷的存在,颗粒可以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或者颗粒。在油气组分运移过程中,通过吸附作用,可以使周围的沉积物发生地球化学变化: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1:PH值:决定矿物表面的电荷性质;2:矿物比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矿物吸附能力越强;3:被吸附的离子的价态:阳离子点价越高,被吸附性越强;
2.溶解作用:深部烃源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在水中溶解,从而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可以形成稳定的地球化学场。
影响溶解作用的因素:1 物质本身的溶解度,烷烃环烷烃芳香烃;C3H8C2H6 CH4;烃类烃类衍生物。2外界因素:溶剂的温度和压力、溶质的浓度、环境的PH、EH等等。
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石油、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勘探的最主要的对象。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成油系统。1必须是沉积盆地2必须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有利条件3必须存在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内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
1盆地稳定沉降时期,是生油母岩沉积的阶段;2震荡运动阶段,主要形成砂岩储积层;3最有利的油气生成区,多位于凹陷中心;4油气田围绕生油区发育;
为什么我国常选用水文地球化学法作为主要的化探工作方法?
自然界中的水
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的复杂溶液,(化学物质) ·H2O;水中化学成分主要以溶解(各种盐类)、胶体(硅酸,腐殖酸)和悬浮(粘土和微生物)三种形式存在;
油田水分类:1.油田水地球化学标志及其和非油田水的区别;2.不同类型油田水的分类(1911年Palmer首次提出)。
油田水类型的分类主要是以Ca2+、Mg2+、Na+、K + 以及Cl-、SO42-、HCO3-、CO32-的组合关系进行分类。
油田水无机成分
微量元素
判定沉积环境:B元素含量、Sr/Ba比值;铁系列系数(陆相);
水溶烃和吸附烃指标中哪些可以作为主要指标(Ⅰ级指标)?哪些指标只能作为Ⅱ级指标?原因是什么?
光源要求:光强足够、稳定、连续辐射。紫外区通常使用氢灯和氘灯;可见光区多使用钨碘灯;
单色器:置于吸收池前可防止被测物质强光分解;
吸收池:多用石英,可见光区可用玻璃;
野外工作方法 1如何采集样品(范围、密度);2采集什么样品(气体;液体;固体);
3采集的样品是否准确;4野外样品和资料的初步整理;
区域地质地球化学体系的影响
表生地球化学带中,由于受水、空气(氧气)、岩石、生物以及太阳能的影响,元素的分散和聚集作用非常明显。受到形成水-岩石-大气的平衡体系的影响,容易形成地球化学异常(假异常)。
迭代法求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
① 计算原始数据的均值(X1)和标准偏差(Sd1);②按X1+nSd1条件剔除一部分极高值得到新数据集,再计算新数据集的均值(X2)和标准偏差(Sd2);
③重复步骤②,直至无特高数据点,此时得到的数据集的均值(X)和标准偏差(Sd)来计算样品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均值X为背景值;X+nSd为异常下限值。
图表的编制
基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