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干旱区地理 复习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1年干旱区地理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
沙尘天气: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特殊天气现象。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天气,是大气环流和下垫面异常的产物。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黄土:典型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风尘堆积。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
沙漠化: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砂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之为沙漠化。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公里。?
风能:地球表面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风速愈大,它具有的能量愈大。200mm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500mm之间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一般研究的干旱区(arid area)是二者的总称。
二、简答题
沙漠旅游资源的特色
答:沙漠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沙漠旅游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1)丰富性和多样性: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沙漠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自东南往西北大致可划出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三大自然带及13个亚带,在地貌景观上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大体上以贺兰山-乌鞘岭为界,其西部以流动沙丘占优势,而东部则以固定、半固定为主。
区内有蒙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居住,文化多元。
(2)、自然性和新奇性:沙漠地区的环境未受到或遭受认为因素破坏程度较小,保持着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原生态地貌景观。
与名山、大川、繁城的心灵感受迥然不同,置身于浩瀚的沙海之中,可挑战生命极限,观赏海市蜃楼,体验沙浪的浩淼与无穷。
(3)、文化性和趣味性:
历史遗迹
人文景观
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情调为大漠更增添了一份迷人的色彩。
我国干旱区-半干旱区的范围
答: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约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的副热带和北纬35°~50°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在非洲的面积最大,在欧洲的面积最小。
中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
半干旱区分布东起东北平原西部,西到内蒙古中部和宁夏的盐池一带。
半干旱区以西则为广阔的干旱区,其中贺兰山以东地区干燥度为2.0~4.0,属于荒漠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阿拉善地区、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等,干燥度为4.0~20.0,属于干旱荒漠地带,而在新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地区,年雨量在50毫米以下,干燥度可达20~60,为极端干旱荒漠地带。
青藏高原干旱地区包括柴达木盆地、羌塘高原、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喀昆仑山。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包括柴达木盆地与羌塘寒漠以东,除东南角半湿润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水土流失的危害
答:水土流失的过程伴随着土壤侵蚀的过程。
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亿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cm,给下游防洪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业发展滞后,尤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造成土壤瘠薄,制约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
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黄土的风成证据
答:⑴分布在沙漠外围;
⑵沉积无层理;
⑶成分的均一性;
⑷粒度的空间分异性;
⑸底层的空间可对比性。
黄土的地貌单元及其沉积地层的特征和气候意义。
答:(1)一级为黄土宏观地貌景观:即由黄土山地、黄土塬和黄土梁峁丘陵沟壑等构成的整体的丰富、多变的形态。
(2) 二级为黄土中观地貌景观:这些地貌形态在不同地区造成景观组合的差异,主要由黄土沟间地和沟谷地组成
(3)三级为黄土微观地貌景观:是指黄土高原地貌的单体或组合。主要包括黄土陷穴、落水洞、黄土天生桥、黄土柱、黄土墙等。
黄土的基本地层单元:黄土层(Li)、古土壤层(Si)、弱古土壤层
沉积地层特征:黄土—古土壤互层,且有明显的颜色差异。自下而上依次为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反映了黄土堆积时气候由湿润逐渐向半干旱气候转变。
黄土—古土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