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课件剖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3-13 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滚绣球 1、恨归去得疾 2、恨不倩疏林 挂住斜晖 3、此恨谁知 * 西 厢 记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长亭送别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元杂剧常识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元杂剧常识 3、?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元杂剧常识 4、?唱词: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男角色主唱)”或“旦本(女角色主唱)”。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王实甫《西厢记》 白 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 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他的作品抒情性 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 展有很大的影响。 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二、《西厢记》的形成 二、《西厢记》的形成 唐·元稹《莺莺传》——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三、《西厢记》的故事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三、《西厢记》的故事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