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皇家建筑景观鉴赏.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皇家建筑景观鉴赏 导读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我国古典建筑艺术在原始社会时期开始萌芽,在封建社会时期取得辉煌的成就,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和5000年的中国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多彩,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 一、中国古典建筑 (一)古典建筑 1、建筑 简而言之,建筑是一片被柱子或承重墙覆盖、围拢起来的空间,用于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2、古典 (1)一个历史的尺度,所谓古典建筑是指前现代社会或前工业社会的重要建筑。 (2)一种典范。意味着特定文明发展中的高级阶段,或因形成条件一去不返而再难企及的高峰。 二、中国皇家古典建筑的类型 (一)宫殿 “宫”的最初意义是一般的居所,“殿”则指高大的房屋。而宫殿结合为一,成为帝王之居的专称。宫殿是中国建筑文化类型的主角。成书于战国时代的《考工记》记载了当时人们对宫殿建筑的规划,认为宫殿的基本制度应该分为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外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治朝”和起居生活的“燕朝”,整个宫殿布局沿中轴线前朝后寝、左祖(宗庙)右社(社稷),筑城墙,形成宫城。 乾清宫 中国宫殿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大地上各朝各代留下的众多宫殿遗址,现在所知最早的宫殿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宫室遗址,这是一组院落式建筑,院落式成为后世宫室一直沿用的布局形式。其他早期的宫殿还有: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宫殿遗址、陕西扶风、岐山早周宫殿遗址、陕西西安西周都城丰镐遗址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齐临淄、赵邯郸、燕下都等宫殿遗址。秦统一六国后,大修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室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宫殿遗址 陕西扶风、岐山早周宫殿复原图 此后,汉代在秦咸阳兴乐宫的基础上建设长安城,包括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洛阳之北宫、南宫,殿阁楼台,离宫别馆,组成规模庞大的帝王宫苑。汉以后,隋之仁寿宫,唐之大明宫、兴庆宫,宋建都东京以及辽、金、元之燕都宫殿,无不日益奢华壮丽。现在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帝王宫殿,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两处。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现称故宫博物馆,是北京城的核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 紫禁城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二)坛庙 坛庙是一种祭祀建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遵从“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也称为礼制建筑。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坛庙的建造与祭祀,历代都有礼官设立,专门从事祭祀活动。 社稷坛 坛,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庙,《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可见其重要性,皇家宫殿“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将祖宗置于社稷之上,以强化中国“宗法血缘”礼仪的家天下文化传统。庙是古建筑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建筑,主要用于祭祀祖宗、圣贤、山川,其建制类似于宫殿,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帝王诸侯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也称太庙。祖庙发展到明朝才允许庶民设立宗祠,从此就大量出现,遍及各地,形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古代帝王亲自参与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祭天,皇帝例行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基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的起源很早,但真正采取周制祭天则是魏晋以后的事。北京天坛是明清时期的祭天建筑。 祈谷坛 天坛 地坛 (三)陵墓 陵墓建筑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