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地质论述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远景区。
①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是:油气二次运移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即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阻力差,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这三个力的合力。
②在含油气盆地中,如果在静水条件下,油气主要沿着浮力方向运移,在动水条件下,则沿着浮力和水动力的合力方向,所以油气二次运移总的来说是垂直向上的,当受到遮挡时,则沿着上倾方向,而具体的运移路线又是沿着各种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
③在沉积盆地中,生油区一般位于凹陷的最深处,与之相邻的斜坡和隆起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指向。它受储层的岩性变化、地层不整合以及断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位于凹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特别是长期继承性隆起带中良好储层常常控制着油气的初始分布。因此这些位置即为盆地中的有利含油远景区。构造运动常可使地层发生褶皱断裂,改变其原有产状,引起油气的再分布。掌握盆地构造现有格局和历史发展,可以预测油气的区域
分布。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那些?
其相态演变方式
答: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是指油气在地下发生运移时的物理状态
(1)水溶相运移——指石油、天然气溶解于水中,随水一起排出烃源岩。
(2)游离相运移——油气呈独立的油相或气相从烃源岩中渗流排出。
(3)连续烃相运移——即为混相运移,游离的油(气)相与水相同时渗流。
油气初次运移以连续的游离烃相为主。
相态演变方式: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取决于地层温度、压力、埋藏深度和烃源岩的类型、组构特点、孔隙度大小以及有机质类型及其生烃量等多种因素,是地下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主要是随源岩的埋深和有机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
运移的相态演变方式:
1未成熟阶段,石油还未大量生成而地层孔隙度又较大,源岩中含油饱和度很低只可能以水溶相运移;
2成熟阶段后,生油量大大增加,孔隙度又较小,源岩中的含油饱和度变大以致超过临界运移饱和度而发生连续油相运移;
3在较高温度下,演化进入高成熟的湿气阶段,此时石油可以呈气溶相运移;
4深处石油发生热裂解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可以产生游离气相和扩散相运移。
总之,初次运移相态随埋深的演变规律主要是:水溶相—油相—气溶相
3、 根据地球动力学基础并考虑所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根据地球动力学基础并考虑所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三大类型:
①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包括大陆内裂谷盆地、陆间海盆地(初始大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夭折谷和坳拉槽。
②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盆地:包括海沟、弧前盆地、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缝间盆地)。
③走滑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拉分盆地:可分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挠曲盆地
4、论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具丰富的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是否丰富取决于成烃拗陷的大小,烃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要具有足够大的成烃拗陷,生油岩的面积要大,厚度要厚;生油岩的质量要好,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要达到成熟。
②具有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好,孔隙结构好;要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形式,最佳的生油岩厚度,最佳的砂泥岩百分比。
③具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圈闭容积要大,形成时间要早,距油源近,闭合高度要高,盖层封闭能力好。
④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构造运动不要太强烈或地下水活动不活跃,保证圈闭容积不改变或不破坏,圈闭中的油气不受氧化变质。
5、论述油气生成的条件及生油的地质环境
晚期生油理论认为: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有机质并能保存下来;一是要有足够的热量保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大地构造环境:主要有三种情况,欠补偿环境、过补偿环境和补偿环境,只有长期持续下沉伴随适当升降的补偿环境,能保证大量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高,生储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并排烃的优越环境。
岩相古地理环境:主要有海相和陆相,海相中浅海大陆架、三角洲区以及海湾、泻湖这些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有利,是有利的生油区域;陆相中半深湖—深湖相区,汇集大量的有机质,沉积快,还原环境,有利于生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