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特殊造影检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放射科特殊造影检查
胃肠道造影原理与诊断
胃肠道造影的准备
检查前禁食至少6小时。
造影前3天内不服用含铁、钙等不透X线元素的药物。
数日内曾做过类似检查者必须等造影剂完全排除之后才可继续做该项检查。
钡灌肠造影必须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前一晚服用泻药,确定泻出物不含粪便后方可;未准备好需行清洁灌肠。
点片
正确有效的点片摄影,是胃肠道造影技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胃肠道造影中的点片,又称医师摄片。
点片要点:捕捉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必须的信息。
点片技术就是在病变或可疑病变处,选择适当的充满度、适当的位置、适当的压力,把病变的真实信息反映出来。
传统法胃肠道造影
一、粘膜相
二、充盈相
三、加压相
四、简单双对比相
双对比造影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要点
目标和要求
一、对比区-气钡分布均匀
二、腔壁线-清晰、均匀、连续、纤细
三、囊腔扩张度-粘膜皱襞基本展开
四、微皱襞显示-胃小区、结肠无名沟
五、伪影-气泡、钡团、皲裂
技术要点
一、腔内空虚
二、冲洗
三、涂布
四、流动显示
五、分段显示
六、检查时间
第一章食道造影
食道的解剖
食道全景
食道为前后扁窄的肌性管道
上自环状软骨(C6椎体下缘)起于咽部
下端止于胃贲门(T11椎体)
食道的分段
食道分颈部、胸部、腹部三段,全长约25cm
颈部:自上端环状软骨(C6)-胸骨颈静脉切迹(T2),约5cm
胸部:自胸骨颈静脉切迹(T2)-膈肌食管裂孔(T10),约18-20cm
腹部:自膈肌食管裂孔(T10)-下端胃贲门(T11),约1-2cm
食管壁的组织结构
食管壁分四层结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层、固有膜层、粘膜基层(7-10条纵行粘膜)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层(脂肪细胞、淋巴细胞、血管、淋巴结、神经丛、食管腺)
肌层:骨骼肌骨骼肌与平滑肌平滑肌各占1/3,肌纤维排列内纵外环两层
外膜:结缔组织鞘,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近胃2-3cm处以弹力纤维附着膈上
食管行程与周边关系
食管上段平C6与咽延续,位于气管和脊柱之间,经胸廓入纵膈后,在脊柱前行于中线稍左,至T4.5位于中线,向右行于胸主动脉旁,至T7向左偏移,行至T10穿膈肌进腹腔,下接胃贲门。
生理性狭窄
食管有三个生理性狭窄
第一:食管入口狭窄部或上部狭窄部,咽与食管交接处(C6)
第二:中部狭窄,主动脉和气管分杈部(T4-5椎间盘)
第三:横膈狭窄部,膈肌食管裂孔处(T10)
食道生理性狭窄的临床意义
食管管径由于本身结构特点以及邻近气管的影响,出现三个生理狭窄
生理性狭窄常是异物嵌顿滞留及食管癌好发部位
第一、第三狭窄一般处于闭合状态,前者防止吸气时空气进入,后者防止胃内容物返流进入食管
第二狭窄由主动脉弓和左主支气管挤压所致,不影响食道通畅性,无生理功能意义
食管的三个生理压迹
主动脉弓压迹:半弧形压迹,随年龄增长加大
左主支气管压迹
(以上2个压迹可造成其之间食道成憩室样改变)
左心房压迹
食管的血液循环
动脉:食管颈段-甲状腺下动脉;胸段-食管动脉、支气管动脉、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腹段-胃左动脉、膈下动脉
静脉:食管静脉分粘膜下静脉丛和食管周围静脉丛,食管中上段静脉通过奇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下段静脉通过胃冠状静脉和胃短静脉回流入门静脉系
食管的生理功能
经过吞咽动作和食管蠕动将食物从咽腔推送到胃腔
食管蠕动分:原发蠕动、继发蠕动两种
原发蠕动:自咽部的吞咽动作开始的蠕动波,表现为前面舒张,后面收缩的倒V形运动,贯穿食道全程
继发蠕动:一般从主动脉弓开始,由食管内未排空的食物团,充盈扩张食管,刺激食管壁而引起的额外的食管蠕动
食管-胃结合部的解剖
食管下端与横膈食管裂孔之间有横膈食管膜,它自横膈上、下筋膜发出;上半部从横膈向上2-3cm呈帐篷状附着于食管肌层,下半部附着贲门,固定食管和横膈。
食管-胃结合部的生理
食管运动时,食管和横膈之间有少许移动,防止腹腔压力增高时,食管过度向上移动。
括约肌(瓣膜)功能,防止胃内容物逆流食管内。
造影方法
食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食管病变的基本方法
检查应以透视为先导,前后位、左前斜、右前斜位摄取适当的点片,以显示病变的细节,然后结合形态及运动功能的变化作出诊断
病变部位正侧位像
必要时增加卧位观察、憋气加压观察、头低位腹部加压观察
造影剂的调制
浓度(160-180)W/V硫酸钡混悬液
世道穿孔、食管气管瘘、吞咽功能失调及腐蚀性食管炎,应改用碘剂
造影前准备
食管造影包括贲门部,空腹检查为好
食管造影的步骤
一、患者信息输入
二、造影剂调制
三、患者的准备工作
四、检查开始
检查步骤一
常规胸腹部透视
检查步骤二
透视下口服造影剂,前后位全程观察食道
食管造影步骤三
口服造影剂,分两段摄取食道前后位片
食管造影步骤四
分两段摄取食道全程右前斜位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