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药物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 第二节 高血脂症 一、病因 血脂是指血浆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类脂的总称,须与载脂蛋白结合转运 高血脂症常指血浆中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或两者兼有 高血脂症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 血浆中所含的脂类 胆固醇(Ch) 胆固醇酯(CE) 甘油三酯(TG) 磷脂(PL) + 载脂蛋白(apo) 脂蛋白系统(LPs) 血浆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 脂蛋白的代谢: CM----将体外TG运送至肝及脂肪组织 VLDL---将体内TG运送至肝外组织 LDL----将体内Chol运送至肝外组织 HDL----将外周Chol运送至肝内 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 血浆脂质代谢紊乱 或 高密度脂蛋白(HDL) 浓度<正常浓度 血脂代谢紊乱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前者是由于遗传缺陷,使血脂蛋白的合成、组成、结构和释放发生某种缺陷,或参与血脂代谢的酶或受体的数量或功能发生某种缺陷,一般称为家族性脂代谢紊乱。继发性脂代谢紊乱,多由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紊乱、肝病和肾病等引起的。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浓度>正常浓度 二、血脂异常的分类 分类方法 分类名称 症状 1.表型分类法 I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CM增加,血脂测定TG升高,TC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临床上较为罕见。 IIa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仅LDL增加,血脂测定TC升高,TG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IIb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VLDL和LDL均增加。血中TC和TG均升高。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III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血脂TC和TG均明显增加,此型临床上很少见。 IV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VLDL增加。血脂TG水平明显升高,TC正常或偏高。此型临床常见。 V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CM和VLDL水平升高。血脂TG升高明显,TC亦升高。此型临床不常见。 2.简易分类法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混合型高脂血症 分类方法 分类名称 症状 3.按是否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分类 原发性 由先天基因缺陷所。 继发性 由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血脂异常。 4.基因分类 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存在单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的缺陷。 三、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一).治疗目标 1 降低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 影响降低LDL-C目标值的主要危险因素 (1)吸烟 (2)高血压 (3)低HDL-C (4)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5)年龄 (6)糖尿病 (7)高密度脂蛋白高 明确有无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考虑患者是否合并有这些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助判断患冠心病的危险程度,由此决定降低LDL-C的目标值。 4 明确冠心病等危证 (二)治疗原则 1、一级预防 临床上未发现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一级预防。重点是改善生活方式: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②增加体力活动;③控制体重。 2 二级预防 已发生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二级预防。应将LDL-C降至2.6mmol/L。治疗12周后需要根据血脂情况调整药物降脂治疗方案。 3 降LDL-C治疗起始值和达标值 依据冠心病危险性高低而决定应用药物或采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降LDL-C的起始值和达标值。见书P142 (三)降脂药物 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临床常用的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妥伐他汀(立普妥),以及主要成分为洛伐他汀的血脂康。 (1)药理作用:他汀类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作用最强,胆固醇次之,同时也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HDL-C。 (2)临床应用:具有明确的降脂作用,副作用少见,显著降低冠心病的总死亡率。用于LDL-C升高的高脂血症。 (3)不良反应: ①他汀类不良反应较少,大剂量应用时偶可出现胃肠反应、肌痛、皮肤潮红、头痛等暂时反应。 ②某些情况下,他汀类可引起肌病,常见的不适是非特异性的肌肉疼痛或关节痛,通常不伴显著的肌酸激酶升高。他汀类与环孢霉素、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