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伊春市耕地发展的现状及保护建议.doc

发布:2018-10-09约2.5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伊春市耕地发展的现状及保护建议   摘 要:为了解伊春市耕地的利用现状,耕地施肥经历的时期及耕地保养走过的路程,从而提出科学规划用地、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利用现状;保护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非农占地的增多,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近几年来,国家在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国土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土地资源需求日益旺盛、管理日益严格、形势日益严峻,因此要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越发艰难。   1 耕地利用经历2个重要阶段   1.1 自然开发与原始粗放耕作   伊春市从成立之初耕作方式以牛、马、木犁为主,拖拉机为辅,多数品种以农家品种为主,肥料投入以农家肥为主导,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才少量投入化肥,且是以低含量的磷肥(过石)为主,配合少量尿素。土壤耕作层及理化性状在30a的时间里并没有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作物单产低、土壤自然生产相对较高,而且作物布局自然合理、轮作倒茬的耕作制度维持了土壤的自然土壤肥力。这一阶段伊春市耕地土壤利用与养护,可概括为“用地养地平衡,投入产出平衡”的自然生态有机农业向无机农业的过渡阶段。   1.2 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耕作方式从牛马犁过度至以中小型拖拉机为主,作物品种从农家品种更新为杂交种和优质高产品种,肥料投入以农家肥为主过度到以化肥为主导,并且化肥用量连年大幅度增加,农家肥用量大幅度减少,粮食产量也连年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伊春市从2003~2009年肥料与粮食产量的变化规律。土地二轮承包后农家肥用量逐渐下降,化肥用量高峰出现在2000年,达8592t,但粮食产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指标,随着化肥用量和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2001~2005年,5a化肥投入一直维持在8000t左右,粮食总产也维持36~40万t上下,地力下降造成的粮食增产幅度下降。   2 耕地施肥经历的6个重要时期   2.1 农家肥开始使用时期   建国前,全市农村很少施用农家肥,不重视农家肥建设。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广大农民逐渐开始施肥,注意农家肥建设。随着农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公社建立积肥队伍常年积肥,施肥面积能占播种面积的15%~20%。   2.2 化肥开始使用时期   1957~1981年,初期施用硫铵硝铵和过磷酸钙。   2.3 化肥用量攀升时期   1981~1988年,肥料种类仍以有机肥为主,尿素、二铵为主的化肥施用量迅速增加。   2.4 农化结合过渡时期   1989~1999年,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施用的方法普遍推广,化肥的种类已由单一的尿素、二铵向多元复合肥和多品种肥料过渡。   2.5 平衡施肥推广时期   1996~2009平衡施肥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全市的施肥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施肥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   2.6 配方施肥推进时期   2009年至今,随着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伊春市的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了大面积应用,依据经验型与数据型相结合的配方,进行多元素种类、科学搭配的施肥方式已经普遍,测土配方专用肥料达到合理施用水平。   3 耕地保养走过了5个重要路程   3.1开发早期   早期农田多为新开垦土地,土质肥沃,主要靠自然肥力发展农业生产,均不施肥。多年耕种后,地力减弱,施少量农家肥即能保持农作物连续增产,1960年以前,公顷施农肥量不超过7500kg。   3.2 20世纪70~80年代   开垦20~30a的农田土壤有机质略有下降,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在30g/kg以上。为提高粮食产量,全市各公社改进积肥制度,确定施肥指标,大力开展积肥造肥活动,增加农肥施用量,此时期公顷施肥达到了10t以上。   3.3 20世纪80~90年代初   因种植面积扩大,农家肥不足,有机肥施肥量明显下降,全市施农肥量公顷均3000kg左右。到土地二轮承包开始伊春市的农肥投入量降到最低谷,化肥的投入量在逐年增加,从而达到了提高粮食单产与总产目的。   3.4 2001~2005年   5a间伊春市的粮食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让伊春市政府感受到了地力下降和土壤养分不均衡而使粮食生产难以提高的危机,为此全市开始培肥地力与测土配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5 2006年至今   每年肥料投入量在加大,作物均衡施肥也在逐步走向科学化,粮食产量开始逐年攀升,使伊春市的粮食产量再次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4 耕地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4.1 改善土壤耕地质量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达到肥料养分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正常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