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述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述评
摘 要:企业发展离不开营运资金的有效管理,因此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就成为企业和学者关注的目标。本文主要对国外和我国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渠道管理;层次分析法
1 概述
在我国企业发展中,营运资金的紧缺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尤其是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各企业开始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此推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剖析,希望能给企业管理者、研究人员一定的启发。
2 国内外对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
2.1 国外的研究成果
国外对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对各项研究成果进行统计总结后发现,国外研究多倾向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而且该方向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如由Gitman等、Hager和Hampton?C、Verlyn D?Richard和Eugene J?Laughin等研究人员关于“现金周期”的研究,这一概念的提出揭示了现金周期的本质,使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更加简单、直观、明了。“现金周期”提出并运用后,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因此“加权现金周期”、“净营业周期”和“营运资金周期”等概念被不断提出和应用,以上概念主要是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但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营运资金最终目的也应向资金管理收益方向过渡。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研究尚未达到成熟阶段,该方向研究工作始于1991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对营运资本生产率的研究,随后George Stalk Jr和Harold L Sirkin对营运资本生产率作了进一步研究,并认为该指标可用于衡量企业营运业绩、反应力提高绩效后的成果。这与以往的效率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研究的开始,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国内研究成果
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逐渐开始关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则主要表现为:
2.2.1 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研究较为成熟,但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全局视角的评价,为弥补这一缺陷,我国学者加强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研究思路主要是对各单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组合,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对原有评价指标进行纵向划分,细化各指标的结构,使其更加科学。在这一思路下,我国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①郁国建提出的“购销周转率”具有集成性特点,解决了单一指标评价资金运行效率存在的片面问题;②杨雄胜等则提出了“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替换原有的“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建议,这一提议更能反映营运资金账目的真实情况;③邵芬芬对“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和“产成品周转天数”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对各项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后可获取更多的管理信息。
2.2.2 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成为研究的新方向。企业实行跨区分销经营模式后,营运资金也逐渐转移到分销渠道管理上。王竹泉等于2005年开始提出“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构成了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刘树明等在流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性、分权型、及时性、和谐性四项原则,使设计和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成为可能,随后廉菲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了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体系过程中还借鉴了王竹泉等提出的流动性指标。新建立的评价体系仍保留了原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增加的是对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的评价。
王竹泉等意识到已有体系中各渠道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关联性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做出了如下改进:“全面销售收入”替换原有的“全年销售成本”;将原有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计算方法重新定义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期之和”、将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进行组合,形成的盈利性评价为确定各渠道增值额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基于企业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由最初的创新分类逐渐发展成为系统且详细的研究,经实践检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但这一评级方法仅是从营运资金管理角度出发,并未直接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出发,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2.2.3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综合性研究。我国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