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归纳(高2017级文科用)讲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活与哲学》基础原理
第一单元 哲学概论
(一)
1、哲学的起源和任务?
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⑴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⑵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经济、政治。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有二: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是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②是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原理名称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 应用
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注:本条原理包括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两条哲理,一般分开用)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事物的本质规律;制定了…方案、计划;获得了认识上的什么理论与发展”时使用。 3.规律具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具客观性和普
遍性。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我们必须
遵循规律,按客
观规律办事。
在题目材料中特别强调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规律则受到了惩罚时,方可使用,否则只使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观点。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重点掌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原理名称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 应用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
践决定认识)
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
2.在材料中找内容:
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来源;
认识进一步提高---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认识应用到实际中--目的和归宿 2、,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一)的 2、联系的性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