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徐悲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北京市西城区徐悲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夫之对形形色色的“命定论”历史观展开范围宽广的大扫除,并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运动中去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这说明王夫之
A.提倡进步的历史观 B.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具有唯心主义思想
2.下表是20世纪世界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次数统计,是根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了
20世纪80年代
29场
国与国之间:19场,占66%
国内冲突:10场,占34%
1990—1994年
18场
国与国之间:3场,占17%
国内冲突:15场,占83%
A.世界整体发展形势日趋缓和
B.军事大国不再是武装冲突的主角
C.两极格局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
D.国际格局变动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3.宋朝“凡国有大庆皆大宴”,皇帝会在节日赐宴于官员。宴会时,皇帝先举酒,次宰相、次百官举酒,按照礼仪规定饮酒、行礼。皇帝“中饮更衣,赐花有差”,官员簪花,舞蹈拜谢而退,宴会结束。这一活动
A.体现出君主专制下的等级秩序 B.体现了儒家君民同乐的理想
C.反映出两宋时期国库异常充盈 D.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4.1780年,英国学者们“不再回避肮脏和臭气冲天的作坊,也不再为工人的头脑简单而鄙视他们……是去访问他们的作坊,与他们讨论如何改进和采用何种方法改进他们的工作”。这反映了
A.科学家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B.科学技术逐步与工业相结合
C.工业化带来生态环境恶化 D.工人运动推动工作条件改善
5.1877年,时任法国总统麦克马洪在逼迫共和派内阁下台之后,任命布罗伊再度组成君主派内阁。面对君主派的反扑,控制众议院的共和派议员以惊人的一致对布罗伊内阁投了不信任票。根据当时的宪法,麦克马洪接下来可以
A.直接任命内阁 B.直接修改法律
C.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D.经最高法院同意解散议会
6.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泛滥的恶果。这反映了
A.阳明心学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B.宋明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变革促进儒学焕发生机
7.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认为当时的一位思想家“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还认为他的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奠定了一个新的哲学地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这位思想家是
A.圣西门 B.亚当·斯密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8.下表为有关军机处成立时间的记载,据此可知
A.上述史料均不是第一手史料,没有研究价值
B.军需房、军机房均为军机处的早期名称,职能相同
C.军机处的保密性很强,无法通过文献史料梳理考证其成立时间
D.理顺军需房、军机房与军机处的关系,利于考订军机处成立时间
9.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党的路线
C.促进了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D.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10.世纪改良主义思想家马建忠主张“借债以开铁道”,认为这是“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偿岁减之息”,是“阳为借债之名,阴收借债之效”。对此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向外国资本主义借债,利国利民
B.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中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1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即
A.“强干弱枝”
B.“重内轻外”
C.“重文轻武”
D.“冗官冗费”
12.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材料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