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 结缔组织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结缔组织 主要内容 概述 一、疏松结缔组织 1、细胞;2、纤维;3、基质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三、网状组织 四、脂肪组织 概 述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纤维+基质)构成; 细胞无极性; 分布广泛; 血管丰富; 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修复等多种功能; 均来源于间充质。 一、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 结构特点: 1、细胞少、种类较多、分散分布,无极性 2、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 3、基质含量多。 功能: 具有连接、防御、保护、营养和修复等功能。 1)成纤维细胞 光镜结构(LM): 细胞扁平,多突起;核较大, 扁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胞质丰富,弱嗜碱性。 电镜结构(EM): 表面有粗短的突起,胞质内有 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产生三种纤维和基质成分。 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 时称为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形态多样可变,常有伪足;核小深染,较圆,偏心位,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 表面有皱褶、小泡、微绒毛;胞质有初、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膜附近有许多微管微丝。 趋化性:是巨噬细胞发挥功能的前提,指巨噬细胞可沿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病变部位。 趋化因子:这类化学物质称趋化因子。如细菌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 抗原提呈作用和分泌功能 抗原提呈作用: ①抗原包括: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生物分子,分自身抗原和外来抗原; ②巨噬细胞处理抗原过程: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运输到细胞表面。 ③将抗原肽提交给T淋巴细胞。 分泌功能: 巨噬细胞有活跃的分泌功能,能合成和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补体、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等。 3)浆细胞 1、卵圆形; 2、核圆偏位车轮状; 3、胞质嗜碱性,可见核旁浅染区。 4、位于消化道、呼吸道固有层及 慢性炎症区。 1、RER、Ri丰富; 2、核旁浅染区内可见发达的Gi和 中心粒。 来源于受抗原剌激后的B淋巴细胞。 合成和分泌抗体(特异性的中和、消除抗原)。 4)肥大细胞 1、圆形或卵圆形; 2、核小而圆,居中; 3、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 4、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 颗粒大小不一。 4)肥大细胞 来源于骨髓。 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组胺、白三烯、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 、肝素等),参与免疫应答。 ①组胺: 体内的组胺主要来自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体内许多细胞具有组胺受体,包括受体1(H1)和受体2(H2),它们与组胺结合后可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组织胺可引起痒、打喷嚏、流鼻水等现象,此外组织胺结合到血管平滑肌上的接受器(H1R)导致血管扩张因而产生局部水肿,组织胺会使肺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呼吸道狭窄进而呼吸困难,肠道平滑肌收缩降低血压以及增加心跳(tachycardia)等多项生理反应。 ②白细胞三烯(LT)。 肥大细胞活化过程中,能缓慢而持久地引起平滑肌收缩,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主要介质。 ③ 肝素。 内源性肝素主要来自肥大细胞。肝素有抗凝和抗补体活性作用,并可通过组织细胞参与脂类摄取,刺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移行,在局部血管修复和再生中有重要作用。肝素的生物学作用可被精蛋白,嗜酸性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及血小板因子4(PF4)中和。 5)脂肪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脂肪细胞: 1)结构: 2)功能:合成和储存 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1)结构:与纤维细胞相仿,分布在毛细血管周围; 2)功能:具有多项分化的潜能,可增值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以及新生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1)胶原纤维(白纤维) 1、数量最多; 2、新鲜时呈白色,HE切片中呈浅红色; 3、粗细不等,呈波浪形并相互交织。 4、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 5、胶原原纤维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64nm); 6、胶原纤维的韧性大,抗拉力作用强。 2)弹性纤维(黄纤维) 1、数量较少,分布广; 2、新鲜时呈黄色,HE切片中呈浅红色; 3、较细,直行,分支交织,断端常卷曲; 4、主要由均质的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束组成; 5、弹性纤维富于弹性而韧性差。 3)网状纤维(嗜银纤维) 1、纤维细小、分支多,交织成网; 2、银染呈黑色,HE不显示; 3、有周期性横纹; 4、主要存在于网状组织,也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 它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 5、在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构成支架。 3、基质 为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氨基聚糖与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