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 本章学习要求: 理解钢在加热、冷却时的组织变化过程; 了解各种热处理的方式、目的以及应用; 重点掌握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概念、目的和应用。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的发展历史 战国时青铜器具的热处理工艺已达相当高水平:如越王勾践的青铜宝剑。 辽阳出土的西汉钢剑,经金相检测,发现其内部组织完全符合现在的淬火马氏体组织。 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的前提? 金属材料须具有固态相变的特性。以钢铁为例。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 充分发挥金属材料的潜力,提高其力学性能,改善其工艺性能。 热处理的在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 工业用钢是主要的金属材料,占据工程材料的主导地位。 钢的热处理: 定义:将钢在固态下以适当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根据加热和冷却方法不同,热处理可分为: 普通热处理 退火 正火 淬火 回火 表面热处理 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及其它表面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 渗碳 渗氮 碳氮共渗及其它 第一节 钢的热处理基础 一、概述 碳钢的平衡相变点A1、A3、Acm 碳钢在加热时的临界温度为Ac1、Ac3、Accm 碳钢在冷却时的临界温度为Ar1、Ar3、Arcm 二、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1、共析钢的奥氏体化 奥氏体化的定义 奥氏体化的三个阶段和分析:1、A的形核和长大;2、残余渗碳体的溶解;3、A的均匀化 2、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 与共析钢有相似之处外,还有先共析的F和渗碳体的转变 钢的奥氏体化的主要目的:获得晶粒细小,成分均匀的A组织。 3、A晶粒度及其影响因素 A晶粒的大小对冷却转变后钢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A晶粒的大小是评定热处理加热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1)晶粒度: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 (2)A晶粒度的种类 1、起始晶粒度:P刚刚全部转变为A时的晶粒度。一般细小而均匀。 2、实际晶粒度:钢在实际加热或具体热处理条件下获得的A晶粒度的大小。一般比起始晶粒度大,其直接影响热处理后性能。 3、本质晶粒度:某种钢在规定加热条件下,A长大的倾向,并不是晶粒大小的实际度量。 (3)影响A晶粒度的因素 A的形成是通过形核和长大过程实现的 合理地选择加热速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成分(加入一些形成碳化物的合金元素) 合理选择原始组织 三、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加热仅是为冷却做组织转变的准备,冷却才是热处理的关键阶段。 过冷A的概念 两种冷却方式:1、等温冷却;2、连续冷却 1、过冷A的等温转变 建立等温转变图(C曲线)。转变时间、转变温度和转变产物的关系。 (1)共析钢的等温转变图 马氏体M (2)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等温转变 相比共析钢C曲线 多出一条先共析F或二次渗碳体的析出线 C曲线鼻尖离纵向温度坐标轴比较近,说明过冷A不稳定 (3)影响等温转变的因素 A成分的影响:碳是稳定A的元素,亚共析钢随着碳含量增加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左移 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加热温度愈高、保温时间愈长、A成分愈均匀,A稳定性也愈高,使得C曲线右移 2、过冷A的连续冷却转变 建立连续冷却转变图,转变图分析 上临界冷却速度 下临界冷却速度 连续冷却转变图测定困难,资料少。故生产中,经常把冷却速度应用在C曲线上,可获得一个近似的组织和性能。 3、过冷A向M转变 (1)M的形成(过冷A与M成分相同) 温度很低,转变速度极快,这时铁、碳原子已不能扩散,只能靠铁原子的切变方式来完成晶格改组。 (2)M的晶格结构 (3)M的组织形态 M的组织形态主要取决于A的含碳量 ωc1%时,叫高碳M,呈片状 ωc0.2%时,叫低碳M,呈板条状 (4)M的性能 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片状M硬度高、脆性大、塑性、韧性差 板条状M不仅硬度较高,塑性、韧性也较好。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 (5)M转变的特点 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转变温度很低、过冷度非常大 是无扩散型的转变 M晶核长大速度极快 连续冷却到Ms点时,M开始转变 M转变的不彻底性 第二节 钢的普通热处理 一、钢的退火 定义: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 缓冷(炉冷)到室温。(教学录象) 目的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和开裂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消除组织缺陷,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退火种类 (1)完全退火 加热到Ac3以上30~50℃,保温足够时间,随炉冷至550℃以下再出炉空冷 适用于亚共析钢各种铸件、锻件、热轧及焊接件 (2)等温退火 将钢A化后快冷至Ac1以下某一温度进行等温转变成P组织,后空冷 适用于高碳钢、合金工具钢和高合金钢 (3)球化退火 加热到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随炉冷至550~600℃以下再出炉空冷。可使片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