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项复习-九年级化学沪教版(2024)上册.docx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项复习(讲与练)
?知识点1\o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知识点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知识点3物质的组成的表示和分析
知识点1:\o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一、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和分子的概念和特性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构成物质的常见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2、分子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的性质。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1)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氧气分子、氮气分子等)。
(2)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的(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4、分子的特性: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
二、原子的定义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1、原子的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相比,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
2、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无轨运动。所有原子都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无中子)。
(1)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无固定的运动轨迹,但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该区域叫做电子层,电子层由内
而外总共分为7层,电子分层运动,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较近的电子层,依次向外排布。
(2)第1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2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个,n为电子层数)。
四、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2、原子中各粒子间的个数推算,其原理是各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1)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注意:该等号不适用与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核内中子数。
(2)核内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
3、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原理是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构成原子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电子质量忽略不计,故近似算法: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相对分子质量(Mr):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我们可以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分子质量的相对大小;相对分子质量(Mr)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于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
五、离子及其结构示意图
1、离子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原子得失电子以后的结构示意图。
(1)原子通过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阳离子,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不仅减少了一个电子层,而且电子数也减少了,小于了核内质子数。
(2)原子通过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时,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电子层数是一样的,但是电子数比原来多了,大于了核内质子数。
3、常见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形成离子过程中,原子质子数不变,所以原子的种类不变;核外电子数改变,化学性质改变。金属原子若失去最外层电子,则电子层数减少1层,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电子层数不改变。
5、离子符号的意义
知识点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和符号
1、元素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3、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4、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元素种类不变。
5、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6、元素的符号:指用来表示元素的特有符号;它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一种用语,是化学科学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工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S表示硫元素,Si表示硅元素,N表示氮元素,Na表示钠元素,等等。
7、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