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pdf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时间:________
一、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
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
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
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
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
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
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
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
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
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
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
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
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释下列画线词。
(1)旁若无人(_____________)(2)若某等之见(_____________)
(3)必弃城而走(_____________)(4)吾兵止有二千五
(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个部分的大意。(各不超过10个字)
1/23
第1、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4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三次“笑”
的不同内涵。
(1)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抚掌而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拍手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请指出下列两组对比的作用。
(1)司马昭与司马懿的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官“无不骇然”与孔明“抚掌而笑”的对比: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中,孔明计策为何能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对文中故事里的人物各有怎样的认识?请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____________)的诸葛亮(_____________)的司马懿
7.请给故事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二、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故乡红叶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
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
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
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
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
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
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
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
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2/23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
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
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