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巩乃斯马》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09-01约2.4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巩乃斯马》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借“巩乃斯的马”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对自我生存环境以及健康的生命状态的关注。通过对巩乃斯的马所蕴含的强健生命力、自由奔放精神的赞颂之情,表达对压抑人性、禁锢自由意志的不正常社会生活的反对。 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以“马”为核心,以对马的认识过程为线索,从第一次骑马到观察马群的生活、感受马群的诗意,到看到暴雨中马群的壮阔,升华为对马所体现的精神的认识,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表现手法上,就写马来说,正面表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就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来说,是借马抒怀。 多种表达方式并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融为一体,文笔变幻丰富,跌宕多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文本本身丰富多姿,对于一节课来讲,就存在目标取舍的问题。从教材因素看,应考虑本篇在教材单元中的定位;从文本因素看,应依据文本特点;从人的因素看,应充分考虑学情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及特点。 这篇课文理解难度不大,知识点不多,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结构特点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容易模仿,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也值得借鉴。相对于《箱子岩》和《跑警报》来说更适合作为写作范例来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注重文本阅读的自由感受,为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阅读体验空间。教师只作点拨、促进。 2.遵循能力习得的规律,提供写作训练平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2.学习文章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度分析】 1.对作者思想观点的获得、感情的认识比较容易; 2.对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概念性认识比较容易;但是转化为能力比较难,必须通过模仿训练来强化获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古典文人很喜欢以梅兰竹菊入诗、入画,他们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人格向往和审美情趣。其实,有一种动物也是常常入诗画的,这种动物就是——马。比如诗句:“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再比如徐悲鸿先生画的马,都是艺术家借助马的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在当代散文作品中也有写马的名篇——同涛先生的《巩乃斯的马》,让我们共同研读。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2.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全班朗读。 指导学生找出喜欢的段落,可以强化对文章的初步感知。要在全班朗读交流,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文本的亮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画出能够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感情的句子,在教材上批注阅读体会,阅读交流。 例如: ①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表达作者体会到自由和自主驾驭命运的欣喜之情,暗含对压抑自由的反抗之情。) ②马的首领地位是强者在政群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群,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首领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也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也不能凭血缘关系接班(借马群批评人类社会不尊重自然规律。)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文本,并养成对文本关键句的敏感。 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作者写“巩乃斯的马”,选择了哪些内容?哪些角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1—3段)从对牛、骆驼、毛驴等动物的议论人手:侧面下笔,衬托马的自由精神、高贵品性,表达对马的喜爱。 (4—7段)描写第一次骑马:感受到自由的亲切和驾驭命运的能力,痛快、舒畅。 (8—11段)描写马的生活:马群的生存繁衍遵循着严格的生存竞争规律,让作者深受启发。 (12—13段)抒发马群带来的诗意感受: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驰的诗韵,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 (14—16段)描写马群与暴风雨搏击场面:马群与大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场面,展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作者深受震撼。 (17—18段)对马的精神的概括: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优美柔顺却不懦弱,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19—20段)回顾概括马的历史与我们民族历史的紧密关联:从巩乃斯的马身上发现了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龙马精神”。 以“马”为核心,打破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对马的认识过程为线索,逐渐深入,完整地展现了马对作者的精神感染和思想启迪,表达了作者对强大、自由的生命意志的赞颂和对压抑的不满与反抗。带给人思想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这个问题从学生感受入手,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