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doc

发布:2019-06-23约3.1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⒎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学生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开始研究周围常见的物体和材料的特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在这一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从多个方面对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围绕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设计了2个活动。其中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以及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懂得常见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生活中有的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一种材料可以制成多种物品。活动2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某些人造材料的加工过程,体会技术的重要性。我们要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本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身边物品的能力,以及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科学词汇:天然材料 人工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科学方法:描述 分类 迁移 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美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 学 准 备 教具 学具 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实物和生活场景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教 学 流 程 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对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材料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材料 活 动 过 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情趣导入: 用一个箱子装着不同材料构成的玩具,让学生上台以摸奖的形式来抽取,并让抽出的学生来回答由哪些材料构成? 二、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用屏幕出示教科书上的插图,并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让学生在口头上根据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学生会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知识,根据硬度、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韧性和吸水性,对材料进行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很好,除了说之外,我们还可以记下来。 2、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表中。 温馨提示:①搞好分工。②注意纪律。③做好记录。 3、 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4、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1)、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2)、通过对有异议的物品(比如剪刀由金属和塑料两种材料组成)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意识到: 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三、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木材 纸 金属 砖 陶瓷 塑料 容易被划出痕迹吗? √ √ × √ × √ 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 ↓ ↓ ↓ ↑ 容易折弯吗? √ √ √ × × √ 容易吸水吗? √ √ × √ × × 四、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      2.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 3.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4.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五、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