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元素化学和无机材料》-课件.ppt

发布:2018-11-09约2.1万字共1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导体 半导体 绝缘体 电导率 (MS·m-1) 10 10 ~ 10-11 10-11 金属 Si.Ge.Se. CO2, NaCl(s) 合金 Cl2, O2 . Ne 见 (p258)图6.6 导电性最好的是Ag,Cu,Au,Al 位于P区斜对角线的单质是半导体,例如: B、Si、Ge、Se、Te。 金属都是电的良导体 金属原子半径较大,核最外层电子数少,电负性较小,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表现为还原性。 非金属易得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某些非金属单质也可以失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金属单质的活泼性变化规律见下表: 同周期 , 从左到右 核电荷增加 原子半径减小 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 短周期变化明显;长周期变化不明显 同族,从上到下主族元素 原子半径增加 还原性增强 氧化性减弱 2、金属的钝化 金属在空气中氧化生成的氧化膜具有较显著的保护作用,使金属和合金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丧失化学活性的行为称为金属的钝化: 易产生钝化作用的金属有Al、Cr、Ni和Ti以及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 钝化的条件: (1)形成的氧化膜在金属表面是连续的; (2) 氧化膜致密,具有高稳定性,且与金属膨胀系数相差不大。 金属的两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P区的Al,Sn,Pb及副族的Zn和Cr既可以与酸作用放出H2,也可以与碱作用放出H2 Zn + H2SO4= ZnSO4 + H2↑ Zn + 2NaOH= Na2ZnO2 + H2 ↑ 非金属单质:其特征是易得电子呈现氧化性,除F2、O2活泼非金属单质外,一般非金属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在周期表中的规律见 P262表 离子极化:元素的离子一般可看成球形,正负电荷的中心与球心重合。在外电场或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作用下,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相对位移,离子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这种过程叫做离子的极化。 极化力(阳离子):使其它离子发生极化(变形)的能力。 决定离子的极化力的因素: (1)离子带(正)电荷越多,极化力越强。 (2)离子半径越小,极化力越强 (3) 8电子型离子极化力弱,9~17、18、18+2型极化力强 (1)正电荷多,半径小,具有18+2、18电子构型的正离子,有较强的极化力。 例如:Pb2+、B3+、Ag+、Hg2+、Ge4+、As5+。 (18+2e) (2e) (18e) (18e) (18e ) (18e) (2)负电荷多,半径大,具有8电子构型的负离子有较大的变形性。 例如;S2-、O2-、Se2-。 (3)电子构型为18或18+2、9-17的正离子,既有强极化力,又有较大变形性。 氯化物 NaCl MgCl2 AlCl3 SiCl4 正离子 Na+ Mg2+ Al3+ Si4+ r+/nm 0.095 0.065 0.050 0.041 熔点/℃ 801 714 190 -70 (加压下) 沸点/℃ 1413 1412 177.8 57.57 (升华) 摩尔电导率 大 尚大 很小 零 (熔融时) 晶体类型 离子晶体 层状结构晶体 分子晶体 同种元素组成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