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语教改大方向.doc

发布:2017-03-23约8.8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语教改大方向(二) 交际法教学原则简论 交际法的教学原则体现出交际教学的理论思想和实施思路,又是任课教师处理外语教与学基本矛盾的指针。这些原则涉及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加上交际教学相对“年轻”,人们对其教学原则就自然有更多不同的认识。本文只是对交际法教学原则中的主要几项作以简明阐述,以就教方家。 一、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按理,别的教学法体系也有谈交际能力的,但交际法以这一目的为自己定名,自然显得对交际能力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重视。而且,交际能力也因而被赋予更广阔的内涵,也即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内容。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场合、特定对象、特定话题,使用恰当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应掌握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三种要素。这既澄清了交际法不学语法的误解,又明确地突出了功能的位置。对功能来说,学生必须了解,不同语言形式可以用来完成一种功能,有时,单单一种形式却能服务于多种功能。这是交际法关于交际能力概念的颇具特色的部分。为达到该目的,学生还必须能够在特定社交环境中,根据交谈者的身份来选择最适宜的形式,而且能处理好同对方协商意义的过程。这后一部分即是桂诗春先生所讲的“对应能力”(应用语言学,1988,P.250) 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交际法认为教师固然很重要,但与学生相比,在外语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教师是辅导、帮助者,是处于第二位的。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应该是组织实施各种交际行为,建立能够促进交际的有关情景。在交际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名咨询者,时而回答问题,时而对学生行为进行监控(monitoring)。另外,他又是交际的参与者。 在交际法课堂,学生首先是交际者,他们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协商意义的过程中,去设法使别人懂得自己的意思。即使学生们知识、技能有限,也应该用各种办法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也使自己了解对方的意图。简单说,就是通过交际学习交际,这是学生自己本分的事。 这一原则使得交际法明显区别于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那些教学法。 三、教与学过程处处体现真实交际特点 交际法另外一个明显特点是,课堂所做的一切活动,都要有一种交际意图(intent)。在教与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交际活动大量使用外语,比如教学游戏、角色扮演、解决问题等等。这些交际活动都带着明显的交际意图,从而使教学全过程交际化。 按照约翰逊和莫罗的观点,交际性行为(活动)具有三大特点:信息差距(information gap),选择性(choice)和反馈(feedback)(Johnson&Morrow,1981)。例如在交谈中,一个人如果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那双方之间可说有了信息差距。如果两人都知道今天的周二,一人问:“What day is today?”另一人答:“It’s Tuesday.”那这种交流就不是真正交际性的。假如一个人确实忙得头昏,问另一个是周几,则虽用上面的对答,其性质显然又当别论。 所谓选择性指的是交际中另外一种客观品性。即讲话双方必须都有自由选择说什么怎样说的可能。即使是“夜半敲门问声谁”这样一种答案很固定的交谈,也有一种公认的选择。因此,假如教师以某种方式把练习控制很严格,学生被迫只能用一种方式回答,这就在客观上抹杀了交际者的选择性,那这种练习活动就不是交际性的。同样,在环环相扣的练习中,后者只能重复前者的回答,无法选择形式和内容,那真正的交际也不会发生。因此,选择性不仅是交际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试金石,也是使学生张开嘴从而进入交际大门的“芝麻”咒语。其重要性绝不能忽视! 真正的交际总是带有目的性。讲话者可以从对方获得的信息来判断明自己的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如果对方没有机会向讲话者提供这种反馈,则这种交流就不是真正交际式的。例如在课堂上通过句子转换来构成问答,完全可以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但讲话者不会从听话者一方得到真正的回答,因而这种练习就不是真正的交际活动。实际上靠这种转换来进行练习,讲话者也没法了解听的一方是否听懂了。 交际法这条原则还要求使用真正材料,对于我们英语学习者来说,这真实材料就是英美人实际上应用的这种语言。交际法要求人们特别注重培养外语学习者理解这种语言的能力,发展理解这种语言的技巧,从而对这种语言的运用产生真知真能。 交际法课堂教学过程常以分组实施为特色。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增加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外,还可以尽可能多地使学生获得相互间协商意义的机会,也可以增大课堂交际与真实交际的联系。 总之,任课教师必须把握真实交际的基本特点,应在实际工作中具体体现,才能使自己教学过程符合交际法的要求。 四、充分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 交际法要求教师格外重视情感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