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孔隙结构》课件.ppt
*************************************第七章:孔隙结构与油气藏评价油气富集预测基于孔隙结构特征评估储层含油气潜力储量计算利用孔隙度和含油气饱和度定量估算资源量储层分类根据孔隙特征对储层进行分级和分类生产性能预测评估储层开发潜力和产能孔隙结构是油气藏评价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储层的储油气能力、流体渗流特性和开发潜力。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油气藏评价,包括储层分类、油气富集规律分析、采收率预测等关键内容。通过建立孔隙结构与储层品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储层性能,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效率。本章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孔隙结构研究在油气藏评价中的重要应用。孔隙结构与储层分类储层类型主要孔隙类型孔隙度范围(%)渗透率范围(mD)开发难度优质储层粒间孔、溶蚀孔20-35100-1000低中等储层粒间孔、微孔10-2010-100中低渗储层微孔、粘土间孔5-100.1-10高致密储层微裂缝、微孔3-80.001-0.1极高基于孔隙结构特征的储层分类是油气藏评价的基础工作。传统的储层分类主要依据孔隙度和渗透率这两个宏观参数,但现代储层分类越来越重视孔隙类型、孔隙形态和连通性等微观特征。储层分类标准通常包括:主导孔隙类型(如粒间型、溶蚀型、裂缝型等);孔隙结构参数(如孔喉比、连通度、比表面积等);流动单元指标(如FZI、RQI等)。不同类型的储层适合不同的开发方式,例如,微裂缝发育的低孔高渗储层适合水平井开发,而高孔低渗的微孔型储层则可能需要压裂改造以提高生产能力。孔隙结构与油气富集渗流通道连通性好的孔隙网络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控制油气的聚集速率和范围。研究表明,渗透率各向异性决定了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而孔喉配置则影响运移效率。流动屏障孔隙结构突变带形成的渗透率障碍可阻挡油气运移,形成侧向或垂向封闭条件。这种屏障可能源于沉积相变、成岩作用差异或构造改造,是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储集空间有效孔隙提供油气储存空间,决定资源量大小。孔隙结构影响含油气饱和度分布,例如,微孔发育区往往具有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和较低的含油气饱和度。预测方法基于孔隙结构特征的油气富集预测方法包括:孔隙结构参数与含油气性相关分析;孔隙类型与油气富集关系模型;储层物性与含油气饱和度定量关系;基于孔隙结构演化的油气藏形成模拟。孔隙结构与采收率自然采收率(%)水驱采收率(%)三次采收率(%)孔隙结构是影响油气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孔隙的大小分布、形态和连通性直接控制着驱替流体的流动路径和效率,进而影响最终可采出的油气量。研究表明,孔喉比(孔径与喉道直径之比)是影响微观驱替效率的重要参数,孔喉比越大,微观窝留越严重,采收率越低。提高采收率的策略需要针对不同孔隙结构特征制定。例如,对于大孔道发育的高渗透率储层,易发生水窜和气窜现象,可采用调剖、泡沫驱等技术提高波及效率;而对于微孔发育的低渗储层,则需要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如表面活性剂驱)或改变流体黏度比(如聚合物驱)等方法提高微观驱替效率。非常规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页岩气储层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纳米级孔隙(1-100nm)占主导地位有机质孔隙是主要气体吸附和游离空间粘土矿物层间孔隙发育微裂缝对提高整体渗透率至关重要孔隙连通性极差,渗透率极低(纳达西级别)页岩气储层中,气体以吸附态(约20-80%)和游离态存在,孔隙表面积和有机质含量是评价页岩气储层品质的关键指标。致密油储层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包括:孔隙度通常低于10%,且以微孔为主孔喉尺寸小,平均直径常小于1μm孔喉比大,微观非均质性强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对生产能力影响显著渗透率极低,通常小于0.1mD致密油储层的开发主要依赖水力压裂形成人工裂缝网络,提高油气流动能力。孔隙结构特征对压裂效果和开发效率有重要影响。第八章:孔隙结构数字化表征图像获取通过CT、SEM、FIB-SEM等技术获取岩石微观结构图像图像处理使用滤波、分割等方法处理原始图像,区分孔隙和骨架三维重建基于二维图像序列或统计学方法构建三维孔隙结构模型参数提取计算孔隙度、连通性、比表面积等定量参数流动模拟在数字岩心上进行流体流动和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方法在孔隙结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将介绍孔隙结构数字化表征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岩心技术、孔隙网络模型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数字化表征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获取岩石内部三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