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短文两篇  教案2》.doc

发布:2016-03-08约4.6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3、短文两篇 核 舟 记 魏学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学习的过程: 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