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陶瓷文化介绍.pdf

发布:2024-10-03约2.8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陶瓷文化介绍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素有“瓷国”之称,中国陶瓷的发展历

史源远流长。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创造,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

物,不仅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产品,而且是人类所共同享有的精神

财富。了解瓷器发展历史,进行一场让精神愉悦的时空旅行,感受中

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已烧出成熟的青瓷。这种瓷器

以铁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色如碧玉、光似海天。在悠久的瓷器烧造

历史中,以青瓷烧造延续的时间最长。六朝时期,是浙江地区青瓷的

发展阶段,瓷窑广布,瓷器质量提高。如绍兴出土的吴永安三年“青

釉坛”,是一件富于装饰意趣的早期青瓷代表作品。南北朝时,由于

佛教的传人影响,青瓷纹饰出现了莲瓣纹、忍冬纹等具有外来文化因

素的纹饰,经过长期的吸收融合,逐渐发展变化,后来成为中国的民

族形式。

【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隋、唐、五代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发展时期,出现了继汉代而兴起的经

济、文化高潮。表现在陶瓷工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白瓷经隋

代的发展到唐代而成熟,形成了唐代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

瓷业,南方各窑仍以继续烧造青瓷为主,出现了如唐人陆羽在《茶经》

中所称述的诸如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等名窑。唐代

白瓷以北方邢窑最有名,其他产地还有河北曲阳、河南巩县、密县等

处。负有盛名的三彩陶器,以及绞胎、花釉、釉下彩等新兴品种的出

现,使陶瓷装饰艺术别开生面。

唐代陶瓷的装饰特点在于向多样化发展,色彩绚烂的唐三彩,是利用

釉质流动的性能制作而成的铅釉陶器。湖南长沙窑釉下彩的发明,首

创了在胎上画彩,然后上釉烧成。它是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相结合的

产物,成为宋代磁州窑釉下彩绘以及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的先导。在

唐代陶瓷品目繁多的造型、釉色之中,河南一带的花釉装饰别具一格。

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以其在黑釉上泼出大块蓝斑,利用釉的流动使

之呈现类似窑变的艺术效果。唐、五代陶瓷业的发展为宋代瓷业的繁

荣提供了良好条件。

【宋代瓷器发展,北宋中期陶瓷工艺进入鼎盛阶段】

人宋以后,官营、民营陶瓷业同时发展。到北宋中期,陶瓷工艺进入

鼎盛阶段,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其中定窑创立较早,

始烧于唐代。汝、官、哥、钧各窑以造型和釉色作为美化瓷器的手段,

惟定窑运用刻花、划花、印花纹样装饰。画册内的定窑“孩儿枕”即

是一件形象生动的雕塑艺术品。北宋民窑中河北磁州窑最有代表性,

产品以浓郁的民间色彩见称。它的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

彩等品种有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窑体系。宋代名窑、名瓷

层出不穷,钧瓷的铜红窑变色釉,汝瓷的釉如堆脂,景德镇青白瓷的

色质如玉,龙泉青瓷釉色的青翠,官窑、哥窑的冰裂纹片,耀瓷的犀

利刻花,都成为后世陶瓷业追求仿效的典范。

【元代与明代瓷器发展】

元代制瓷工艺在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景

德镇创烧了青花和釉里红,以及铜红、钴蓝等高温颜色釉的烧成。青

花瓷器具有清新素雅的特色,这一品种始终占据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

流。1964年河北省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盖罐”,集中地反

映了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水平。

明代制瓷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入了以彩瓷为主的黄金时期。

景德镇处于全国瓷业中心的地位,所谓“至精至美之瓷,皆出于景德

镇”这里设置的御窑厂所烧造的官窑器专供宫廷使用,并提供朝廷对

内、对外赏赐与交换的需要。除官窑外,民营瓷窑星罗棋布,以大量

烧造日用瓷为主,也生产极精致的细瓷。此时期创新的高温色釉有永

乐甜白、宣德宝石红、霁蓝、弘治娇黄、正德孔雀绿等,为丰富传统

的单色釉做出了贡献。

作为代表这一时期装饰艺术水平的应属彩瓷,如永乐、宣德时的青花、

宣德釉里红、成化斗彩、万历五彩,都为后世所推崇。永乐“青花压

手杯”、成化“斗彩葡萄高足杯”是见于著录的官窑名器,万历“五

彩镂空云凤纹瓶”则是运用雕、彩绘于一器的杰出作品。明代的民营

陶瓷业遍及河北、河南、山西、甘肃、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福

建、浙江各地。其中江苏宜兴的紫砂器、山西的法华器,福建德化的

白瓷都具有特殊的成就。本画册内的何朝宗“达摩瓷塑立像”就是德

化白瓷的优秀代表作。

【清代前期三朝制瓷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

清代陶瓷工艺又有更大的发展。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

制瓷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其装饰之华丽,工艺之精湛,品种之丰富,

皆超越前朝,景德镇制瓷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颜色釉方面不仅承袭

明代取得的成就,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