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赏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陶瓷艺术赏析 陶从它产生的最初开始就兼有日用和神器的双重性能。龙凤图腾是原始先民神圣崇拜观念的产物。湖南省高庙文化遗址发现了7400年前原始人类的祭祀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与宗教祭祀、巫术有关的艺术神器。其中有一块白陶罐残片,上面戳印着似凤凰的鸟形图案,高庙遗址出土的凤鸟陶片,是陶作为祭祀神器的最早的考古学证据。 陶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承载着日常用品和祭祀礼器的双重身份。在相当长的时间充当了政治制度中的身份等级的象征物。 元代吴澄写有《赠陶人郑氏序》云:“古者四民各世其业,故工有世工而子孙以之。为氏者有虞氏尚陶。其后阏父为周陶正,周赖其利器用,而阏父之子得封于陈。今东昌郑氏以善陶名,数百里间凡民之用器、官之礼器咸资焉。其功岂让于阏父也。” 这段话揭示陶瓷在古代社会的功用。 在原始社会,彩陶的使用是与部落成员的身份和等级相关联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仰韶文化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外壁画着鹳、鱼和石斧组合的写实彩画。鹳和鱼可能分别是部落的图腾,鹳的嘴里叼着鱼,表明了部落之间的敌对关系。石斧代表着权力。这件器物很可能是某个部落首领使用的礼器。在青海柳湾墓地发掘的仰韶文化马厂类型墓地中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不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不同。有的墓葬陶器只有十几件,最多的一座墓葬仅陶器就有91件,绝大多是彩陶。 新时期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墓葬用陶体现了较大的等级和贫富差别,刻有图像文字的陶尊、陶质牛角号等象征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在大墓中出土。 陶器在当时的重要性大致相当于后期的青铜器。而青铜器是象征着王权等级的重器——“礼器”,只有权贵们才有权作为死后的陪葬物。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反映了以俑殉葬的普遍社会风气。孔子是反对人殉也反对俑殉的。但是陶俑、陶器作为随葬的明器,却始终存在于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石家河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的石家河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地区。在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家河文化的陶俑和陶塑动物,这些陶俑和陶塑动物出自祭祀遗址和灰坑中,总数在一万件以上。这些具有本质的雕塑美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远古先人们独有的天籁,而且提供原始丧葬习俗的典型场景。 四川省成都市出土四川大学博物馆藏东汉陶狗?高67厘米 长41厘米 此狗红陶胎,较粗鬆,头、两前肢、躯干分部制作套合粘接成型。其造型生动,竖耳,鼓眼,大鼻,短方嘴,上唇宽大,昂首直颈,前肢直立,后肢(残)曲坐,躯体肥硕,神态安详。一宽带绕颈至背结环,用於系绳牵控。颈部带上系有四铃。汉人有观玩名贵狗马之风尚。武帝时,田蚡为相,权倾朝野,[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勝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这种狗即是汉代士族男女玩好之珍稀宠犬。 彩陶的彩画也采用装饰图案中点、线、面造型的三大要素,经过富有想象力的恰当的组合,生发出气韵生动、节奏多变的富有寓意的图像。 庙底沟、马家窑等类型的彩陶,提供了许多在图案中成功地运用点、线、面来造型的范例。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马家窑类型彩陶旋纹罐中,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画有旋纹和水波纹。罐体外轮廓也简洁,上部饱满,下体约收,丰满有韵味,此罐造型巨大,线型丰富,节奏对比强烈,被誉为“彩陶之王” 。 中国陶艺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在材料、器型、造型趣味和装饰方法上,深受本土文化观念的浸润即使传统陶瓷工艺文献中并没有多少美学的总结,但是在陶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书画美学观念一样有效的审美方式。 中国画大师潘天寿说:“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陶艺也正是在有无的、虚实、雕与不雕的辨证的美学范畴的指导下,推敲诸如方圆、曲直、繁简、疏密、动静、欹正、凹凸、遮露等工艺关系的。 山东省博物馆藏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高26.5厘米。大形似觚,侈口,尖唇,足部向上在柱形高柄中呈现粗细凸凹的变化,展示黑陶的薄与精的品格特色,柄上有镂空装饰,造成质感上的疏密效果,最上部呈喇叭形,显示轻盈感。此杯胎质细密,薄如蛋壳,通体漆黑透亮,制作工艺令人惊叹,是龙山文化黑陶典型。 山东省博物馆藏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 雅俗共生的诗化形态 苏轼读王维的作品,有一句很著名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们鉴赏陶瓷,也能从好的作品中感受到诗的意境。 谢谢观赏 * * 中国考古学新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湖南省道县白石寨村的玉蟾岩遗址,大约在一万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