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8.防治原则.ppt

发布:2017-05-21约4.21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防治原则 扁鹊 扁鹊曰:“长兄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仲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故名闻于诸侯。”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就是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未病先防的方法: 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1)健康的生活方式。 (2)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防止病邪的侵袭。 二、既病防变 (一)既病防变的概念: 是指疾病发生以后,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二)既病防变的方法: 1、早期诊断。 2、防止传变。 3、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内经》 第二节 治 则 一、扶正祛邪: 1、概念:扶正;祛邪。 2、扶正祛邪的应用: (1)扶正 正气邪气。“虚则补之” (2)祛邪 邪气正气(未衰)“实则泻之” (3)先攻后补 邪气正气(已衰)。 (4)先补后攻 邪气正气(甚衰)。 (5)攻补兼施 邪气(已衰)或=正气(已衰)。 二、标本先后 1、标本的概念: 例如 : 2、应用: (1)、缓则治本。 (2)、急则治本。 (3)、标本同治。 三、正治与反治 1、正治 (1)、概念:即“逆治”就是逆其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2)、应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反治 (1)、概念: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治” (2)、应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四、调整阴阳 1、概念:针对阴阳的偏盛偏衰,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平衡的方法。 2、应用 (1)损其有余 ①阳病治阴 阴虚之证 (2)补其不足 阴病治阳 阳虚之证 ②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③阴阳双补 五、三因治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第三节 治 法 一、汗法: 概念:是通过开泄腠理、 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 故又称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应用: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汗法分类 益气解表 助阳解表 滋阴解表 禁忌: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 二、吐法 概念: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 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适用于某些急症,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中,均可涌吐可解。 寒吐 分类 缓吐 热吐 禁忌:孕妇禁用;老弱气衰,亡阳血虚,诸种血症,病势临危之人慎用。 三、下法 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 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逐邪外 出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 。 应用: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 常同解表法、和解少阳、渍法、祛痰、驱虫、活血等法配合使用。 立法分类: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 注意::①在表邪未解、里实证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宜使用。若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