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原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防治原则 重点: 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有节——节度 保养 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既病防变 含义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 1、早期诊治 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 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 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 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2、预防性治疗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第二节 治则 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 一、基本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有灵活、多样性) 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二、 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一)含义 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 病性——本于阴阳 病机——谨守病机 现代医家认为: 求——辨 本——证 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