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章微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十中学 邮编:321027)
摘要:为了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因为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关键。而创新精神需要问题意识,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精心设问,无疑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途径
前言: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良好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中学生的思维与认识总倾向于直观性和形象,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在拓展知识领域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起到诱导创新兴趣的好效果。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按照给定三个角和三条边各作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三条边作的是能够重合的,而三个角是不一定能重合的,教师在此精心设计情境下就是不提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已经高涨了。这样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敏感性和好奇心,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造成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创造性思维起源于对问题或困难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创新思维,并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二、精心设问的途径
积极探索精心设问的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发展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1、讲数学故事,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穿插或引用一些故事和史实,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讲述古代木匠师傅能只凭一把尺子判断相交的两个木条是否垂直,然后教师现场演示:在两角边上从顶点用尺子量出三寸和四寸,再通过测量第三边是否为五寸来判断是否垂直。学生马上可以用手上现有的工具验证,即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起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数学故事材料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一些比较专门的领域中,是一直贯穿社会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中的。它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如:购买股票、购房、保险等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这些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之中。
2、利用数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来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数学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设计数学问题,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什么是同类项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教师拎上一篮子水果,是由苹果,梨,桔子等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水果混合而成,问题是:如何尽快把它搞清楚各种水果有多少种,学生自然会把它们分类后数出,教师顺水推舟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引入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这样不仅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利用反思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反思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