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呼唤语文魅力的回归李百艳.ppt

发布:2017-03-21约1.84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呼唤语文魅力的回归 李百艳 语文老师特别富有理想主义精神,有着难以割舍的语文情结 语文教学的现实中总是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 “呆语文”“死语文” “泛语文”“去语文” 最令人失望的是:有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语文表现出一种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的学习态度,语文素养令人堪忧。 亚健康状态:亏气亏血 晦暗无华 辨症施治,整体统摄, 扶正固本,补气养血。 现实:语文魅力的失落 一、价值追求功利化 二、课改行为简单化 三、主体地位虚无化 四、阅读教学概念化 五、写作教学套路化 六、学科地位边缘化 思考:语文魅力的内涵 一、魅力 魅力是什么? 二、语文魅力 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通过有魅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语文之美,体验学习之乐,兴趣、心灵、人格不断被唤醒,逐步进入美感享受和精神提升的状态。 实践:语文魅力的回归 臻语文之美 乐教学之善 育人格之真 一、触摸语言,臻语文之美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母语自身特有的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动情地品味、积累、运用语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在语言的上空徘徊,在表达的外围流浪。 披文入情、由情析理、朗读沉吟、含英咀华、咬文嚼字、品味辨析,斟词酌句,博闻强记 母语之美,更在于它能够传情达意,能够表现一个人心灵深处情感的波澜,思想的火花,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守望。 我们用母语理解世界,用母语表达生命,没有了语文,历史将变得虚无,生命将变得苍白,生活将变得无法想象。 二、开启心灵,乐教学之善 教学之善有两层含义。一是善意,二是善巧。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既要充满善意,又要讲究善巧。 (一)善待文本,善用文本 教材文本也是有生命的. 教师要善待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交往要真诚。 教师要顺着语言铺设的或显豁或幽深的路径,让自己的心灵向作者的心灵慢慢靠近,在文本的世界里与作者相遇相知,诚心诚意地与作者对话交谈,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怀抱,用自己的知性、感性、理性、悟性、灵性去叩击作者的心灵之门,直至听到来自作者心底的最真切的回声。 (二)善待学生,善教学生 学生像一株株幼芽,虽然稚嫩,却蕴藏着整个春天的所有可能。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老师充满善意的尊重、理解、引导、激励。”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语文教师要以“满怀善意的心”来对待学生,以“善巧的方式”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语文特有的方式”来开启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 情动辞发,以心印心 契理应机,以智启智 自由创意 ,以活激趣 三、体验生命,育人格之真 德国的教育思想中有一种“唤醒”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 “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动力式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程红兵) 对人格魅力的认识: 健康的人格、美好的人格,优秀的人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长期的自我修养形成的。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人格意识不断觉醒,人格修养不断完善,逐步散发出人格魅力的过程,以积极发展的心态,来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 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现象 谢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