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厂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设 计 说 明 与 计 算书
第1章 设计水质水量与工艺流程的确定
1.1 设计水质水量
1.1.1原水水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ss最高/(mg/L) 700
最大时变化系数 1.25
原水水质情况
序号 名称 最高数 平均数 备注 1 色度 40 15 2 pH值 7.8 7.2 3 DO溶解氧 11.2 6.38 4 BOD5 2.5 1.1 5 COD 4.2 2.4 6 其余均符合国家地面水水源Ⅰ级标准 水文地质及气象资料
河流水文特征
最高水位----------m,最低水位----------m,常年水位-----------m
气象资料
历年平均气温-----------,年最高平均气温--------,年最低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年最高降水量----------,年最低降水量-----------。常年风向-----------,频率--------。历年最大冰冻深度20cm
3 地质资料
第一层:回填、松土层,承载力8 kg/cm2,深1~1.5m;第二层:粘土层,承载力10kg/cm2,深3~4m;第三层:粉土层,承载力 8kg/cm2,深3~4m;地下水位平均在粘土层下0.5m。
1.1.2、设计水量
设计人口6.1万
人均用水量标准(最高日)200L/d
工厂A(万立方米/d)0.4
工厂B(万立方米/d)0.7
工厂C(万立方米/d)0.9
工厂D(万立方米/d)1.4
一般工业用水占生活用水% 195
第三产业用水占生活用水%90
Qd=1.067×﹝(200×6.1×(1+1.95+0.9)/1000+0.4+0.7+0.9+1.4﹞=86400立方米/d
1.1.3、分析
原水水质显著特点为ss含量较高,水量变化较小,故在后续工艺设计中会针对上述两个特点做出设计,以求实现工艺的优化。
1. 2 给水处理流程确定
1.2.1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有关。一般来讲,地下水只需要经消毒处理即可,对含有铁、锰、氟的地下水,则需采用除铁、除锰、除氟的处理工艺。地表水为水源时,生活饮用水通常采用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如果是微污染原水,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有关。一般来讲,地下水只需要经消毒处理即可,对含有铁、锰、氟的地下水,则需采用除铁、除锰、除氟的处理工艺。地表水为水源时,生活饮用水通常采用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如果是微污染原水,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一般净水工艺流程选择:
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
适用条件:一般进水悬浮物含量应小于2000-3000mg/L,短时间内允许到5000-10000mg/L,出水浊度约为10-20度,一般用于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
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
一般地表水广泛采用的常规流程,进水悬浮物允许含量同上,出水浊度小于2NTU。
原水→接触过滤→消毒
一般可用于浊度和色度低的湖泊水或水库水处理。
进水悬浮物含量一般小于100mg/L,水质稳定、变化较小且无藻类繁殖。
原水→调蓄预沉、自然预沉或混凝预沉→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
高浊度水二级沉淀(澄清),适用于含砂量大,砂峰持续时间较长时,预沉后原水含砂量可降低到1000mg/L以下。
本设计采用一般常规的净水处理工艺, 其净水工艺流程如下:、
第2章 给水处理构筑物与设备型式选择
2.1、加药间
2.1.1 药剂溶解池
设计药剂溶解池时,为便于投置药剂,溶解池的设计高度一般以在地平面以下或半地下为宜,池顶宜高出地面0.20m左右,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操作条件。
溶解池的底坡不小于0.02,池底应有直径不小于100mm的排渣管,池壁需设超高,防止搅拌溶液时溢出。由于药液一般都具有腐蚀性,所以盛放药液的池子和管道及配件都应采取防腐措施。溶解池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池体,若其容量较小,可用耐酸陶土缸作溶解池。
2.1.2 混凝剂药剂的选用 混凝剂药剂的选用混凝剂选用:碱式氯化铝[Aln(OH)mCL3n-m]简写PAC碱式氯化铝在我国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研制应用,因效果显著,发展较快,目前应用较普遍,具用使胶粒吸附电性中和和吸附架桥的作用。水厂混凝剂最大投药量为30mg/l。其特点为:
净化效率高,耗量少除水浊度低,色度小、过滤性能好,原水高浊度时尤为显著。
温度适应性高:PH值适用范围宽(可在PH=5~9的范围内,而不投加碱剂)
使用时操作方便,腐蚀性小,劳动条件好。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三氯化铁低。
无机高分子化合物。90-95%,本设计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对药剂与水进行混合。
2.3、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