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精讲讲义药理学精讲讲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言
一、药理学性质和任务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连接药学和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任务:阐明药物有何作用、作用如何产生、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
分类: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对象为动物)、临床药理学(研究对象为人)
二、药理学发展
发展起步较早,尤其指传统医学。
三、学习方法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用机制
2、掌握代表性药物,熟悉同类药物,并能比较异同。
3、临床常用新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性抑制
1.简单扩散
药物在体液中解离,以离子型和分子型同时存在。药物常以未解离的分子型通过细胞膜,离子不易通过细胞膜。
药物解离度取决于取决于pKa和介质pH。弱酸性药物易在胃中吸收;弱碱性药物易在小肠内吸收;完全离子化药物吸收不完全
2.滤过:分子粒径小于膜孔,不带电荷
(二)载体介导的转运
1.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的吸收
特点: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
3.膜泡运输:内吞、外排
二、药物的吸收
定义:药物经血管外给药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
生物利用度――――
影响吸收的因素:药物性质、给药途径剂型、机体状况
(一)胃肠道给药
1.口服: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安全方便,经济。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缺点:吸收缓慢,影响因素多。
影响因素较多:溶解度、pH、首关消除。
首过消除: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进入体循环量减少。
不宜口服:①刺激性大或首过消除;②病人昏迷不能吞咽;③不易吸收或易破坏;④必须注射才能达到疗效。
2.舌下:起效快,可避免首关消除
3.直肠:易吸收但不规则,存在首关消除的可能性
(二)注射给药
1.静脉: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完全
2.肌注:吸收取决于注射部位血流、药物剂型
3.皮下:吸收缓慢恒定
(三)其它途径
1.吸入:气体或挥发性药物,起效迅速,避免首过消除
2.鼻腔:避免首过消除
3.局部给药:减少不良反应
4.经皮:皮肤特性,药物脂溶性
三、药物的分布
定义:进入循环的药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体液pH: 影响药物解离度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结合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两个药物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游离型药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易发生毒性反应。
3.生理屏障
血脑屏障: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药易通过血脑屏障,但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低于血浆浓度
胎盘屏障:通透性无明显差别
四、药物的代谢
药物在体内以两种方式消除――
1.原形排出
2.药物的生物转化:即药物以代谢物的形式排出。主要代谢器官:肝。
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
⑴生物转化后的结果: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
⑵生物转化步骤: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主要由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催化。特点:对底物选择性不高,可诱导与抑制,个体差异大
第二步为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⑶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地塞米松,能诱导酶的活性,加速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肝药酶抑制剂:如异烟肼、氯霉素、酮康唑、西咪替丁、吩噻嗪类,能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敏化。
五、药物的排泄:
定义: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三个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外主动分泌
①药物肾小管中重吸收量与药物脂溶性、尿液PH有关
②分泌机制相同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排泄现象,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肾小管主动分泌,延效并增强。
2.胆排泄:药物自胆汁进入十二指肠,经粪便排出
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在小肠再被重吸收,作用明显延长。如洋地黄、地高辛
3.其他:乳汁、唾液、汗腺、呼吸道!
药物代谢动力学
描述体内药量与时间变化的规律性
一、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吸收分布相(吸收消除)—平衡相(吸收=消除)——消除相(吸收消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