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doc

发布:2016-12-29约9.95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中西话语 《中国翻译》2004年第4期 1 在中外翻译理论及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翻译者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角色。人们考量译作无不具有女性化标准:忠实、优雅。“翻译批评家评翻译就像七大姑八大姨们议论邻家媳妇守不守妇道,即忠与不忠。翻译被千百年来的父权意识形态粗暴地贬低到女性的从属地位,无端地受到了不白之冤。” 2 钱钟书从许慎《说文解字》的训诂文字中引申出翻译的性质和功用是“诱、媒、讹、化”,其中所说的“讹”也就是西方翻译界所说的“翻译者即叛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翻译中的叛逆可能包含集中情形: 1)译者掺杂了(adulterate,掺水,通奸)本人对于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人生体验、个人气质和主体性,结果是将原文美化了。(又又注:我就经常这样做= =) 2)译者完全背叛原文,抛弃了原文与原作者,就像女人薄情地抛弃了情郎一样,追求优美的不忠,比如林纾的翻译。 3)译者采用归化法,用目的语去“吞并”,“吃掉”(cannibalize)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用极其流畅自然的翻译传递原文。“如将外国诗歌翻译成中国地道的五言古诗,但原文风格则完全消失殆尽了。” 3 翻译活动被看做是一桩婚姻,忠实的定义建立在译文(女性)和原文(丈夫、父亲或作者)之间不言自彰的不平等的婚姻合同基础之上。恰如传统婚姻中判断男女用双重标准:不忠的妻子(译文)应该受到审判,而丈夫(原文)在法律上完全是可以宽恕的。这桩婚姻有这样一个无须证明的预设前提:原文不存在不忠的问题,就像父权社会的父亲对子女拥有所有权一样,原作者对译文拥有合法性。 4 “如果某人是男性,那么大脑中的女性部分还应该起作用;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她必须和体内中的男性交往(intercourse)。柯勒律治曾说过,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可能就是这层意思。只有产生这种融合时,心灵才会受精孕育,并发挥其所有的功能作用。正如纯粹的女性气质的心灵没有创造力一样,纯粹男性的心灵也无创造力。”(又又注:伟大的心灵都是雌雄同体的。哦,我多么喜欢这句话~) 如果女性译家翻译男性作家的作品能够把握男性的刚强,如果男性译家翻译女性的作品能够传递其柔美,其译作一定是天作之合。(又又注:这里有点不认同,还是和stereotype有关,女性作家作品也能刚强,男性作品也能柔美,对吧,不过这不是讨论的重点,暂且先不谈。) 著名翻译家兼作家冰心女士在翻译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和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抒情诗就做到了令人惊叹的“雌雄同体”境界。例,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第20首诗: On the day when the lotus bloomed, alas, my mind was straying, and I knew it not. My basket was empty and the flower remained unheeded. Only now and again a sadness fell upon me, and I started up from my dream and felt a sweet trace of a strange fragrance in the south wind. That vague sweetness made my heart ache with longing and it seemed to me that is was the eager breath of the summer seeking for its completion. I knew not then that it was so near, that it was mine, and that this perfect sweetness had blossomed in the depth of my own heart. 莲花开放的那天,唉,我不自觉地心魂飘荡。我的花篮空着,花儿我也没有去理睬。 不时地有一段的幽愁来袭击我,我从梦中惊起,觉得南风里有一阵奇香的芳踪。 这迷茫的温馨,使我想望得心痛,我觉得这仿佛是夏天渴望的气息,寻求圆满。 我那时不晓得它离我是那么近,而且是我的,这完美的温馨,还是在我自己心灵的深处开放。 (又又注:其实这里作者并未从性别角度对此诗的翻译做出分析和评价,所以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说冰心的译作是“雌雄同体”的。) 5 女性主义理论的“雌雄同体”说明,翻译过程既包含译者的领悟,也包含译者的历史理解。这种视域融合所产生的新视域,超出了原来文本作者和译者(读者)自身的视界,达到了更高和更新的层次,同时,它也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