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感觉和知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础心理学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感觉的定义 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个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 可见,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感觉的种类 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来的。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1) 人人都有感觉器官,但各人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却不相同。 我们把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2)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物体叫刺激物。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它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也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能够觉察出来的刺激强度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否则便是感受性低。 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其英文缩写为j.n.d。 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强。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E.H.)1840年根据实验指出,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ΔI∕I = K。 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韦伯分数对于不同感觉道的差别是很大的。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费希纳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Fechner,G.T.)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一个经验公式: 以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那么,S = K lg R。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后来发现,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 我们把这种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有些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对暗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需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对光适应则非常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适应的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 不过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戴上红色的眼镜可以保护对暗适应。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象叫正后象; 如果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象叫负后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例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正后象和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自己做一个感觉后象的实验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感觉对比 两张明度相同分别放到黑色背景和白背景上的灰色纸,黑背景上的灰显得亮;白背景上的显得暗,是对比的结果。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不仅明度有对比的效果,颜色也会发生对比。视觉有对比,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分别叫做视觉对比(包括明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