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教学.docx
《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教学
语文合唱团2022-10-1118:32发表于江苏
以下文章来源于安东之子?,作者刘礼娜
安东之子.
教育交流文学爱好者之友
点击上方“语文合唱团”可以订阅哦
语文合唱团
中学生零散时间学语文的好帮手!
3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教学
广东刘礼娜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任务。这也是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直接体现。相比以前的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无疑是一种开创,也是一种挑战,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实施起来并不易。传统的教学视角在“教”,所谓的学情常常是教师的理论假设或不自觉的经验状态,这样常常使得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不一致,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尚文先生指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教”就是“让”学生“学”语文。[1]一线教师如果能基于学情视角,确立以“学”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积极探索《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新的教学模式,那么就可以真正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情把握
于漪说:“教师要从习惯的‘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2]?《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高一新生要在规定的课时读完一本学术著作,难度很大。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难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需要实际调查。笔者在正式进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之前,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自主浏览这本书,并对两个班的112名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这本书的阅读,你最大的阅读难度或学习障碍是什么?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收集的问题主要分为一下几个视角:
第一类:关注体例
1.初中课外所读的大多是小说,阅读这本书感觉有些枯燥,难以弄清楚作者的观点。
2.感觉和初中时读的书籍不太一样,以前读的书籍大多都以叙事为主,而这本书属于说理性书籍,很难懂,我认为难点之一是坚持读下去。
3.乡土中国这本书涉及的学术理论较多,读起来感觉很难跟上作者的思维逻辑,想知道该如何去阅读这类学术著作,希望老师给我们一点指导。
第二类:关注概念、语言、结构
1.不知道怎么去理解“乡土社会”等概念。
2.生词、专业名词、看不懂的句子太多,文中虽然有解释但难以理解,感觉抽象,很难耐心读下去。
3.感觉相比之前读的名著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比较难读懂,而且感觉很难梳理全书的脉络。
第三类:关注阅读方法
1.读起来感觉像议论文,不知道该如何写批注。
2.这本书是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理解分析,感觉从很专业的角度,那我们应该怎么读懂?
3.像这样的学术著作,如何写读后感呢?
以上是学生在大致浏览《乡土中国》之后提出的困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聚焦在“怎么读懂”和“怎么读”两个问题,或者说是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应该是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视角,当然还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来考虑。新课程标准对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3]可见,课程标准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很清晰,既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的读书方法如圈划批注来把握作者的观点,还有探究文本语言和论述逻辑,与传统的单篇教学不同,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考虑课时有限与课程任务重的矛盾,还需考虑课内与课外结合,,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适合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莫过于“批注式阅读”。
二、《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教学实施
??基于“学情视角”,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构建读写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依照“教师批注示范”→“学生批注实践”→“师生共同交流”的流程进行课程实践,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教师的批注方法指导和示范,开发程序性批注知识,如用“文中观点→自我阐述→联系当下→自我体验”四步走来写感悟性批注;打通课内与课外,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进行批注分享交流和问题探讨;批阅学生的批注,并设置“主要问题探讨课”和优秀批注交流课。
将批注式阅读用于今日之课堂,是古人读书方式的一种传承。当然,古人的批注多是一种文学评论性质,在指导学生《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时,根据具体学情、文本体式特点和课程目标需要可以进行批注方式的多样开发,主要有如下几种批注方式:
1.理解性批注
概念:理解性批注是最基本的批注方式,圈划文章中的疑难概念或疑难语句,旁批自己的理解,可以采用阐释法、替换法、联想法、类比法等方法进行阐释。
聚焦学情:书中的概念、作者观点、语句等不懂的比较多。
教学目标:通过理解性批注,驻足不懂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