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教学探讨.doc

发布:2018-09-06约4.44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教学探讨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实施等方面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62-02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说,对在学校层面上的有效教学的讨论较少,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领域,对其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系统理论分析几乎没有。不可否认的是,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而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和学生心理自主建构的社会互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一)课程理念错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我国学校开展的时间不长,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仍然很肤浅。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偏差:有些学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提出了异议,提出应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主张;而有的学者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万能论”的观点。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误认识,必然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改普和发展所有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既可以是预防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大多定位于部分学生的障碍性心理教育而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仅仅关注个别学生而忽视了全体学生,这种定位必然体现在教学内容不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是泛专业化,使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同样存在着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把人的心理问题神秘化,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互动和参与。      (三)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已有的多数教材在价值取向上持有的是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短缺,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教师水平不高,缺乏辅导技能,很容易以说教的方式代替所谓的辅导,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四)课程实施滞后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在不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学时间由教师决定和控制,活动由教师发起和推动,而学生只是活动的回应者,只需按照教师的期望回答出教师预期的理想答案。这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它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原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影响,不以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实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为目的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从有效性教学的角度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体验性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取得多大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体验是情境陶冶与内心感悟的有机融合,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内在提升。体验不是获取答案的手段。体验过程本身就蕴含答案。体验指向的不是活动结果,而是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经历学生内在的心理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与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