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义的工业遗产不仅仅包括UNESCO以及国家文物保护机构已经或可能记录在案的遗产地,而且包括一切承载了工业生产历史文化的建、构筑物、设备和场地。遗产清单所能保护的只是一小部分最具典型性的遗产,要让工业遗产这笔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真正的渗透到百姓的平常生活里,延续到子孙后代的记忆中,一方面需要有关专业人士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因为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普通的文化遗产,也不同与一般的棕地改造项目,所以多学科间的协作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公众参与和全民教育,唤起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才是保护工业遗产最可靠的途径。
工业遗产的保护一定是建立在对工业发展过程、场地环境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优先级别和可以重新利用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界定,从而形成梯队状的保护与利用结合的体系,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主要差异体现在其保护的严格程度和再利用的兼容性方面。
同样遭到拆毁的,还有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旧址入口的一幢办公楼及其水塔。它本来已成为张小泉剪刀厂的一个标志,2008年9月,《杭州市工业遗产普查》将其列入保护名单。但没隔多久,在城市道路整治改造过程中,因为该建筑压道路红线而遭拆除。事实上,该建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并没有到非拆不可的地步。
身份尴尬
杭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工业发展历史的城市,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很多老厂房、老仓库等工业建筑遗产。2009年6月,杭州规划局启动编制了《杭州市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挖掘和整理杭州市工业遗产现状资源,提出工业遗产名单94处,其中已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41处,尚未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53处。
杭州规划局总工程师刘晓东表示,由于现行的从国家到地方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法规中,还没有专门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条款,现在列入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建筑只占工业遗产很小的一部分,从而使得不少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由于缺乏法制的保护面临危险。
“人们在认识上也有误区。在遗产保护中,人们通常比较关注那些正统的、历史较为久远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工业社会和技术曾一度被认为是文明,而不是文化。而工业建筑在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属于比较弱势和边缘的一类,倒闭和废弃的厂房更被人们看作是经济衰退的标志,是城市的伤疤。在城市改造中,它们是首先考虑被清除的对象。”刘晓东说。
规划先行
当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北京、上海、无锡等城市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北京的798工厂、北京燕山煤气用具厂旧址公园;上海从苏州河到大杨浦,从泰康路到莫干山路,再到8号桥、上钢十厂;无锡由茂新面粉厂改建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蚕丝公司无锡仓库等大量的工业遗产,经过保护再利用,成为公园、博物馆、创意社区、艺术中心等,成为城市的活力增长点。
然而,无论这几个城市或者杭州,工业遗产保护仍然存在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缺乏规划管理方面的法规。在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功能、土地运作方式、后续验收和批后管理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明确规定,造成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无法可依,规划审批管理滞后。
为了给工业遗产一张“户口”,2009年,杭州市开始编制《杭州市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并且建立了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近日,《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即将出台,这将是全国首个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规定阐述了工业遗产的界定以及工业遗产建设用地的开发模式。
11月25日,杭州市规划局邀请国内规划、建筑、文保界的10位专家,对《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进行评审。专家组认为:该规定填补了国内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方面的空白,在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工作中是一项重大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于其它城市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功能更新
杭州的工业遗产基本集中分布在半山、石桥、拱宸桥、祥符桥小河、古荡留下、望江门外、中村石龙这几个区域。这些区域经过几轮的城市发展,大多成为城市中心区,除了交通方便、生活便利外,相对于高档写字楼,老工业厂房一般房租比较低。
对于这些工业遗产的保护,杭州想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比如,杭丝联建筑,一排排的苏式建筑风格锯齿形厂房,目前已作为“丝联166创意园”,引进多家文化创意企业。杭州市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建筑,已改建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和中国扇子博物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群集地,工业老厂房的大空间,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氛围,以及与日常工作、生活环境的强烈反差,更能激发创意人才的创造力,触发灵感。
更值得期待的还有浙江杭州石油公司小河油库建筑群,其主体建筑为仓库东区四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