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金属压力加工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模膛设计: 根据模锻件的复杂程度,所需变形的模膛数量不等,可将锻模设计成单膛锻模或多膛锻模。 单膛锻模: 在一副锻模上只具有终锻模膛一个锻模 – 齿轮坯模锻件。 多膛锻模: 在一副锻模上具有两个以上模膛的锻模 – 弯曲或曲柄连杆。动画演示。 缺点: 震动大、噪声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上产率相对较低。 ◆锤上模锻特点: 优点: 设备投资少,锻件质量好,适应性强,可以实现多种变形工步,锻制不同形状的锻件等。 2、曲柄压力机上模锻(工作原理示意图动画演示) ◆结构特点: 1)工作无震动,噪音小; 2)行程大小由曲柄尺寸决定; 3)能自动把锻造完的锻件从模膛中顶出。参看图3-19。 ◆模锻特点: 1)生产率高; 2)锻件尺寸精度高,加工余量小; 3)有利于金属成型,模具简单。 3、摩擦压力机上模锻 ◆结构特点: 1)滑块有一定的冲击力; 2)滑块行程不定,但可控; 3)坯料变形抗力由机架承受。参看图3-21。 ◆摩擦压力机工艺优点: 1)有利于塑性变形,但生产率低; 2)可实现轻打、重大; 3)模具简单;4)只适用于单膛模锻。 4、胎模锻 是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胎膜生产模锻件的工艺方法。一般采用自由锻方法制坯,然后在胎模中最后成形。 故胎模锻兼有自由锻和模锻的特点。齿轮坯胎膜锻造:视频 ◆胎模的种类:主要有扣模、筒模及合模。胎膜锻用模具。 1)扣模: 用来对坯料进行全部或局部扣形,以生产长杆非回转体锻件。 2)筒模: 主要用于锻造齿轮、法兰盘等盘类锻件。组合筒模可锻出形状更复杂的胎模锻件,扩大了胎膜锻的应用范围。 3)合模: 合模由上模和下模组成,并有导向结构,可生产形状复杂、精度较高的非回转体锻件。 ◆胎模锻的特点: 1、和自由锻相比: 1) 操作简便,生产率高; 2) 锻件尺寸精度高,形状复杂,敷料少,加工余量小; 3) 锻件内部组织致密,纤维分布合理。 2、和模锻相比: 1)胎模锻不需昂贵设备,使用自由锻设备即可; 2)工艺、操作灵活,可以局部成形,小设备可锻大锻件; 3)模具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可降低锻件成本。 缺点: 锻件尺寸精度不如模锻件,工人劳动强度大,胎模易损坏,生产率不够高。 ◆胎模锻适合于中小批量的锻件生产。 常用锻造方法:表3-2常用锻造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 锻造工艺规程的制订 制订工艺规程是组织生产过程、规定操作规范、控制和检查产品质量的依据。 其主要内容:绘制锻件图、坯料重量和尺寸及锻造工序确定等。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定:视频演示。 一、 绘制锻件图 锻件图是以零件图为基础,结合锻造工艺特点绘制而成。绘制锻件图时应考虑的内容有:敷料、余量及公差。 1、敷料、余量及公差: 敷料: 为了简化零件的形状和结构、便于锻造而增加的一部分金属。如消除零件上的键槽、台阶结构而增加的金属等。 余量: 为切削加工而增加的尺寸。加工余量一般为1~4 mm。 公差:锻件名义尺寸的允许变动量。一般取在±0.3~3 mm之间。 2、分模面: 上下锻模在模锻件上的分界面。 选择原则: 1)应选在最大截面处 - 要保证模锻件能从模膛中取出。 2)上下两模沿分模面的模膛轮廓一致 - 以便在安装锻模和生产中容易发现错模现象,及时调整锻模位置。 3)分模面应选在模膛深度最浅处 - 这样可使金属很容易充满模膛,便于取出锻件,并有利于锻模的制造。 4)选定分模面应使敷料最少。 5)分模面最好是一个平面 - 使上下锻模的模膛深度基本一致,差别不宜过大,以便于制造锻模。动画演示。 3、模锻斜度: 模锻件上垂直于锤击方向(垂直于分模面)的表面必须具有斜度,以便于从模膛中取出锻件。 对于锤上模锻,模锻斜度一般为5o~10o (α1) ,且内α2 比外α1 大 2o~5o。模锻斜度与模膛深度和宽度有关。h / b↑,斜度↑。 4、模锻圆角半径: 在模锻件上所有两平面的交角均需做成圆角。易于充满模膛,避免尖角处产生裂纹。 ◆外圆角取1.5-12mm,内圆角=(3-4)外圆角。 5、冲孔连皮: 由于模锻件无法锻出通孔,故应留有冲孔连皮。 模锻件大于25mm的通孔应予冲出。孔径为25~80mm时,连皮厚度为4~8mm。 二、坯料重量和尺寸确定 ◆重量:G坯料= G锻件+ G烧损+ G料头 G坯料—坯料重量;G锻件—锻件重量; G烧损—加热中坯料表面因氧化二烧损的重量(第一次加热取倍加热金属重量的2%~3%,以后各次加热的烧损量取1.5%~2.0% ); G料头—在锻造过程中,切掉的金属量(料芯、连皮、飞边等) ◆尺寸: 根据坯料重量和几何形状确定,还考虑坯料锻造中的 锻造比。 ◆锻造比: 锻造过程中,表示材料的变形程度的量称为“锻造比”
显示全部